封彌的意思、封彌的詳細解釋
封彌的解釋
科舉時代,為防止考試舞弊,将試卷中的姓名、籍貫等用紙糊封,編號并加钤印,稱為“封彌”。此法始于 唐 武後 時,至 宋 景德 祥符 間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舉廢除之時。《宋史·選舉志一》:“ 景德 四年,命有司詳定考校進士程式……試卷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别,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禦書院印,付考官定等畢,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 宋 蘇轼 《議學校貢舉狀》:“今議者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 唐室 故事,兼採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罷經生樸學,不用貼墨而攷大義。此數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詞語分解
- 封的解釋 封 ē 密閉,使跟外面隔絕:封閉。密封。封口。封存。封條。封貯。封面。封底。封鎖。封頂。冰封雪飄。封山育林。 用來裝信、錢等物的紙套:信封。賞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侯。封君(領有封地
- 彌的解釋 彌 (彌) í 滿,遍:彌滿。彌月(a.整一個月;b.嬰兒滿月)。彌望(滿眼)。彌天(滿天,形容極大的)。 補,合:彌補。彌縫。彌封。 更加:彌堅。欲蓋彌彰。 水滿的樣子:彌漫。 久,遠:彌留(病久留
網絡擴展解釋
“封彌”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舞弊而采取的一種保密措施,具體解釋如下:
-
定義與操作方式
指在考試結束後,将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用紙糊封覆蓋,并加蓋官方印章或編號。這種方法有效防止考官通過字迹或身份信息徇私,确保評卷的公平性。
-
起源與發展
- 唐代起源:始于武則天時期(約7世紀末),最初稱為“糊名”,主要用于吏部選拔官員(、)。
- 宋代完善:宋真宗景德至祥符年間(1004-1016年)形成定制,并正式命名為“封彌”或“彌封”(、)。
- 沿用至清末:伴隨科舉制度延續,直至1905年科舉廢除。
-
相關術語
“封彌”與“彌封”為同義詞,宋代文獻中兩者常交替使用(、)。此外,明清時期還衍生出“謄錄”制度(由專人謄抄試卷後再評閱),進一步強化防弊效果。
封彌制度是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公平化的重要實踐,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為幹預,對後世考試制度影響深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封彌(fēng mí)這個詞在漢語中有多個含義。它可以指代人名,也可以指代一種稱號或封號。下面我給您提供更多關于封彌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封彌的拆分部首是封(fēng)和彌(mí),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封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為了表彰功績卓著的人,封號成為一種常見的榮譽方式。而封彌就是其中的一種封號。
繁體:
封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封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封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根據時代和具體文獻進行考證。
例句:
1. 他因為英勇無私的事迹被封為封彌。
2. 在古代,一些有傑出貢獻的文人學士會被封為封彌。
組詞:
封彌可以和其他詞語結合以形成新的詞組,例如「封彌之職」、「封彌稱號」等。
近義詞:
封彌的近義詞包括「封號」、「封爵」等,它們都指代類似的榮譽稱號。
反義詞:
封彌的反義詞可能是「解封」或「被廢除」,這表示封號被解除或取消。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