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 費長房 從 壺公 學仙, 壺公 遣歸,與一竹杖使騎。 長房 乘杖,須臾到家。投杖于 葛陂 中,回視,已化為龍。後代詩文中常稱竹杖為“壺公龍”。 宋 蘇轼 《次前韻寄子由》:“還鄉亦何有,暫假壺公龍。”
“壺公龍”是漢語文學中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道教傳說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典故出處 源自《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的記載。故事描述費長房隨仙人壺公學道,歸鄉時獲贈竹杖,騎乘後可瞬息千裡。到家後他将竹杖投入葛陂(池塘名),竹杖竟化為龍,因此後世以“壺公龍”代指竹杖。
細節補充
建議對古典文學感興趣者,可進一步查閱《後漢書》原文或蘇轼相關作品,以體會詞語的語境運用。
《壺公龍》是一個包含三個漢字的詞語。它由壺、公、龍三個字組成。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壺公龍》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名著《紅樓夢》,在其中有一則關于壺公龍的傳說。據說,壺公是一條龍,他住在壺底,保護着壺中的龍珠。因此,這個詞語常被用來形容藏在深處的寶貝或珍貴之物。
《壺公龍》的繁體寫法為「壺公龍」。
在古時候,「壺」字的寫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壺」,另一種是「砉」。
1. 小明發現了一本《壺公龍》,裡面記載着一個寶藏的秘密。
2. 他說他擁有一顆壺公龍般的心,永遠不會忘記承諾。
以「壺公龍」為核心,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與「壺公龍」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與「壺公龍」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