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時時刻刻都在想念。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遙訪》:“小生向與 淑娘 ,既不得諧姻好,又不得盡别情,以故暮想朝思,頓忘山遙水遠,今已到彼住劄地方,會晤若在反掌矣。” 元 柯丹邱 《荊钗記·遣仆》:“形隻影單添凄楚,暮想朝思愈困苦。”
"暮想朝思"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極度思念,從早到晚時刻惦記,情感非常深切綿長。其詳細解析如下:
核心含義
指日夜不間斷地思念,情感執着而濃烈。強調思念的持續性(從傍晚到清晨)與深度(占據全部心神)。
結構解析
通過時間詞的對舉(暮→朝),凸顯思念的無時無刻性。
情感強度
較"朝思暮想"更顯文雅含蓄,但情感濃度一緻,常見于古典文學表達深切眷戀或執着追求。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日夜思念",強調時間維度上的連續性。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為"形容時刻想念",突出心理活動的持久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成語大辭典》
注解為"早晚都在思念,極言思念之切",點明情感強度。
來源:朱祖延主編,中華書局,2002年。
元曲用例
白樸《東牆記》第一折:"我見他暮想朝思,轉添憔悴。" 描繪主人公因日夜思念而形神消瘦。
來源:《全元曲》,徐沁君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詩詞化用
明代高濂《玉簪記·追别》:"暮想朝思,形留魂往。" 以時空交錯手法強化思念的穿透力。
來源:《六十種曲評注》,黃竹三評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語義該成語通過時間意象的循環疊加,構建出思念的永恒感,既是漢語時間美學的體現,也是情感表達的經典範式。其權威釋義可參考主流工具書,文學意蘊則多見于元明戲曲文本。
“暮想朝思”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對人或事物的深切思念,無論晝夜都難以忘懷。以下是詳細解析:
“暮”指傍晚,“朝”指早晨,“想”與“思”均表示思念。組合後意為從早到晚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強調思念之深切與持久。
離别多年,他對故鄉的山水草木仍暮想朝思,難以釋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錦箋記》《荊钗記》等古籍。
案發按校敗家子白驎博射裁酌馳毫馳逐促調代替颠倒乾坤調授頓豁芳郊馮式阜康腹便便稿酬鼓腹擊壤顧護裹抹漢家轟堂大笑煥奕江湄監生剪燭揭白擊叩晉封鯨波靜攝峻制涼絲絲離方遁員陵獵麟角鳳觜買臉蓦越男尊女卑平業牽五挂四橋基青錦青篛笠傾陷權官權時卻流澀于言論沙嶼石麒麟霜碛碩望宿德缇襲通草王封下功夫橡茹藿歠绡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