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鞍的意思、釋鞍的詳細解釋
釋鞍的解釋
亦作“ 釋鞌 ”。1.謂舍馬不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一》:“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迆,劣通單步。”
(2).引申為解除武備。《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張俨 《默記·述佐》:“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 涼 雍 不解甲,中國不釋鞌,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詞語分解
- 釋的解釋 釋 (釋) ì 解說,說明:解釋。注釋。釋文。釋義。 消除,消散:釋疑。釋怨。渙然冰釋(像冰融化了一樣,嫌隙和疑慮都完全消除)。 放開,放下:釋放。保釋。手不釋卷。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後泛指佛
- 鞍的解釋 鞍 ā 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東西:馬鞍。鞍鞒。鞍韂(刵 )(馬鞍和墊在馬鞍下面的東西。亦稱“鞍鞯”)。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釋鞍
基本釋義
“釋鞍”為古漢語複合詞,由“釋”(解開、卸下)與“鞍”(馬鞍)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卸下馬鞍,引申指停駐休整或結束行程。其核心含義強調解除行裝、暫歇勞頓的動作與狀态,多見于描述軍事行動或長途跋涉後的休整場景。
出處與典源
該詞可追溯至古代文獻中的軍事與行旅語境:
- 《後漢書·岑彭傳》:“彭遂夜倍道兼行,拔赴武陽……釋鞍緩甲,示敵以弱。”此處“釋鞍”指解除戰備狀态,以麻痹敵軍。
- 《文選·班固〈封燕然山銘〉》:“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裡,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殚,反旆而旋……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頓之區落……于是封山刊石,昭銘盛德。”雖未直用“釋鞍”,但“反旆而旋”(班師回朝)後的休整場景與之呼應,體現戰争結束後的駐停。
現代應用與引申
現代漢語中,“釋鞍”多用于文學性表達,承載古典意象:
- 象征停駐休憩:如“釋鞍小憩”形容短暫歇息;
- 隱喻結束征程:如“功成釋鞍”喻指完成使命後的歸隱或放松。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辭書與典籍: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字條目下“釋鞍”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軍事行為相關詞條解析;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七列傳第七;
- 《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十六·銘類。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指向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此處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上述出版物或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釋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背景: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指解下馬鞍,即“舍馬不用”。
- 引申義:進一步指解除武備或擺脫困境。
二、詳細解釋
- 曆史典故:
據《史記·張丞相世家》記載,古代張釋鞍在戰鬥中被圍困時,通過解下馬鞍成功逃脫,後以“釋鞍”比喻脫離險境。
- 文獻用例: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釋鞍就穴直上”,描述舍馬步行的場景。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張俨《默記》中,用“中國不釋鞌(鞍)”暗指國家未解除戰備狀态。
三、用法與擴展
- 詞語結構:“釋”為解除,“鞍”指馬具,合稱強調脫離依賴或束縛。
- 現代應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表達擺脫困境或放棄原有工具、策略的轉變。
四、相關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鞍”的單獨釋義(如馬鞍結構、文化意義),可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阿亸回敗形比善孛沴布素層嶂辰旒燈謎放羊費士風彩鳳響浮誇風凫水府司輔援告養孤禅豪甿昊天不吊河魁徽聲嘉瓜見下文家生肖舉鼎絶脰巨略橘露拘木诳罔哭天抹淚梁甫利根離戾禮神墨杘乃是呢呢漂冰瞥一眼前達遷雄寝堂七擒孟獲求生害仁趨競趨數屈突如臨深谷視綫涮羊肉肆鱗蘇援同輩投绂團剝五方雜處無須嚣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