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香草作的佩帶。《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南朝 梁 蕭統 《锺山解講》詩:“方知蕙帶人,嚣虛成易屏。” 唐 李賀 《南園》詩:“方領蕙帶折角巾,杜若已老蘭苕春。”
“蕙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含義 原指用香草編織的佩帶,常見于古代服飾裝飾。如《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荷衣兮蕙帶”,描述了以荷葉為衣、香草為帶的意象,象征高潔品格。
二、文化引申 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才華或品德的贊美。如提到該詞可比喻“卓越的品德與才能”,但這種用法多見于成語或文學性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文學應用 曆代文人作品中頻繁出現該意象:
注:當前主流釋義仍以“香草佩帶”為核心,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獻使用場景分析。可通過《楚辭》等古籍進一步探究其象征意義。
《蕙帶》(huì dài)這個詞是指古代女子束發時用來裝飾發髻的飾物。它通常由蕙草或蕙花制成,形狀長而細,可以圍繞發髻束起,給發髻增添華麗感。
《蕙帶》一詞的部首是草字頭,拆分後為草+巾。它總共有12筆畫。
《蕙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是中國古代女子發飾的一種。蕙草是蕙帶的主要材料,因其香氣被婦女們喜愛并經常佩戴在發髻上,因而有了“蕙帶”這個名稱。
在繁體字中,《蕙帶》的寫法為「薈帶」。
在古代,《蕙帶》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古字寫法為「蕙帶」,但在現代漢字字典中,我們使用的是簡化字寫法「蕙帶」。
1. 婷婷的發髻上圍着一條精美的蕙帶,顯得格外娴雅。
2. 她将長發編成髻,用蕙帶束起,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大方得體。
蕙草、蕙花、帶子、頭飾、束發
花環、發飾、發箍、花簪、發帶
散發、松散、亂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