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惡意中傷的謠傳之言。《書·盤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 孔穎達 疏:“起信險膚者,言發起所行,專信此險僞膚受淺近之言,信此浮言,妄有争訟。” 孫星衍 疏:“起者, 高誘 注《呂氏春秋》雲:‘興也。’險者,《廣雅·釋詁》雲:‘衺也。’《説文》有‘憸’,雲:‘詖也。’險聲近憸。膚者,《廣雅·釋詁》雲:‘傳也。’訟者,《説文》雲:‘争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興信邪險膚傳之語。” 宋 李綱 《與張子公舍人書》:“且如來書所諭數事,皆是以無為有,唱為險膚之説。”
“險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惡意中傷的謠傳之言。以下為詳細解析:
“險膚”結合兩字含義,特指用陰險手段散布的淺薄謠言。例如宋代李綱曾用該詞描述以虛構之事挑起争端的行徑:“皆是以無為有,唱為險膚之說”。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相關注解或古漢語詞典。
險膚(xiǎn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險和膚。
險:部首為阝(阜),總筆畫數為7。
膚:部首為⺣(⺡),總筆畫數為6。
險膚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
險膚的繁體字為嶮膚。
在古代,險膚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統一了書寫規範,進而固定了險膚的現代寫法。
1. 他的險膚之下隱藏着一顆勇敢的心。
2. 她的膚色白皙,宛如凝脂。
險象、平膚、膚淺、危險
險惡、危險、難題
安全、順利、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