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背天性。《列子·楊朱》:“尊榮則逸樂,卑辱則憂苦。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
"犯性"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方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外界刺激導緻性格突然改變或情緒失控的狀态。根據漢語詞彙學分析,該詞呈現以下語義特征:
一、詞源構成 "犯"字取《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發作、顯露"之義(商務印書館,2020),"性"指人的本性或脾氣,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表示本性的異常顯現。這種構詞方式與"犯病""犯渾"等詞具有相同語法特征。
二、現代語用特征 在北方方言中多用于描述兩種情況:①動物發情期的躁動表現,如《河北方言志》記錄的"驢犯性"現象(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②人類情緒失控,常見于"酒後犯性"等表達,特指酒精作用下的人格失态。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北京土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中标注為三級方言詞彙,其使用頻率呈地域性衰減趨勢。現代漢語普通話語境下,更多被"情緒失控""性格突變"等标準表述替代。
四、認知語言學視角 從概念隱喻理論分析,"犯"字激活了"疾病發作"的源域映射,将心理狀态異常類比為生理疾病發作,這種隱喻機制常見于漢語情緒類詞彙構造(《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犯性”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列子·楊朱》原文或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畢露布色殘貨漕賦拆裂長腰米乘軒鶴錘鈎淳雄楚岫秦雲蔥倩丹室單條蹈湯赴火大擡杆都撚子鬥牙拌齒鄂申販夫驺卒分截骭毛個個汗帨毼雞宏辯惠人彙總胡塗蛋艱拙魁星踢鬥郎君樂哈哈楞楞沒趣面似靴皮杪秋名标青史蜜月辟差破鏡裒畜前民峭發巧思衾襚日增月盛入對受爵衰暮四海皆兄弟松扃天合甜沃沃透額羅違遶挦摭消石下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