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沌不分貌。 明 張居正 《萬壽無疆頌》:“今夫天,茫旻漠溟,澒濛鴻洞,運於於穆之中,超乎非想之外,其純如此。”
“漠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漠溟”指混沌不分、模糊不清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天地未開時的原始景象或抽象概念的混茫感。該詞由“漠”(意為廣漠、寂靜)與“溟”(指海或幽暗)組合而成,強調空寂與深邃交織的意境。
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萬壽無疆頌》:“今夫天,茫旻漠溟,澒濛鴻洞,運於於穆之中,超乎非想之外。” 此句通過“漠溟”描繪宇宙初開時的混沌狀态,具有強烈的文學意象。
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例如描寫自然奇觀、哲學思辨等場景。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現代口語化表達。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完整解析。
《漠溟》指的是遼闊無垠的海洋,也可以引申為一片廣闊而神秘的世界。在古代漢語中,這個詞常用來描述海洋的廣袤無邊,即使站在高山之巅也無法一望而知。這個詞在文字的表達上具有浪漫的色彩,同時也給人一種寬廣、遼闊的感覺。
《漠溟》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水”(氵),右邊的部首是“沖”(沖)。根據筆畫計算,拼寫《漠溟》總共有13個筆畫。
《漠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楚辭》等。它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漠澚”,後來逐漸衍變為現代的“漠溟”寫法。而在繁體字中,用“漠澿”來表達這個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像現代一樣規整,所以《漠溟》的古代寫法可以有多種變形。其中一種古代的寫法是将“水”、“沖”這兩個部首寫在一個框内,形似“氵沖”。這種寫法更強調水的特征和作用。
1. 這片漠溟是大海的遼闊。
2. 他遠足到了山腳下,望着眼前的漠溟,感到無比的渺小。
1. 漠然:形容情緒或态度冷漠、漠不關心。
2. 漠視:不屑一顧,冷漠地對待。
3. 溟濛:形容水面模糊、迷蒙的樣子。
4. 溟渤:大海的别稱,也指水域遼闊廣闊。
遼闊、廣袤、廣闊
狹小、有界、有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