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乘桴的意思、乘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乘桴的解釋

乘坐竹木小筏。《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三國志·魏志·管甯傳》:“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 遼東 三十餘年。”後用以指避世。 唐 王維 《濟上四賢詠》:“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 宋 王安石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 扶桑 恨未能。” 梁啟超 《澳亞歸舟雜興》詩:“乘桴豈是先生志,銜石應憐後死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乘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g fú,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字面意義
    指乘坐竹木編制的小筏,常用于描述古代渡水或漂泊的行為。例如《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感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表達若主張無法推行,便乘筏出海歸隱。

  2.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避世、歸隱的代稱,尤其用于形容因時局動蕩或理想受挫而選擇隱居的行為。如《三國志》記載管甯“乘桴越海,羁旅遼東三十餘年”,即以“乘桴”暗喻逃離亂世。


出處與典故

  1. 經典文獻引用

    • 《論語·公冶長》:孔子提出“乘桴浮于海”的典故,成為儒家文化中隱逸精神的象征。
    •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以管甯避居遼東的事例,強化“乘桴”的避世内涵。
  2. 文學化表達
    唐代詩人王維在《濟上四賢詠》中寫道:“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借“乘桴”抒發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文化内涵

“乘桴”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的描寫,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思考。其核心在于:


“乘桴”一詞從具體的渡水工具,演變為隱逸精神的符號,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語境中的動态演變。其用法多出現于經典文獻和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深層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乘桴 乘桴是一個古老的成語,用于描述乘坐由竹子或木頭制成的漂浮物在水上行駛。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含義:乘桴指的是人們在水上乘坐竹子或木頭構造的漂浮物,進行行進或航行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乘桴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乘”和“桴”。其中,“乘”的部首是“人”,它由5個筆畫構成;“桴”的部首是“木”,它由8個筆畫構成。 來源:乘桴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壇之詩》中的一句:“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這裡的“蕙纕”就是指用竹子或木頭制成的漂浮物,也就是桴。後來,這個詞逐漸被運用到日常語言中。 繁體:乘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乘樿」。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乘桴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明朝的《康熙字典》中,将乘桴寫作「乘枨」。 例句:他們乘桴順流而下,欣賞着美麗的風景。 組詞:乘船、乘車、乘飛機 近義詞:乘坐、乘運 反義詞:步行、徒步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