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华夷的意思、华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华夷的解释

(1).指 汉 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 中国 和外国。《晋书·元帝纪》:“天地之际既美,华夷之情允洽。” 唐 杜甫 《严公厅宴咏蜀道画图》:“华夷山不断, 吴 蜀 水相通。”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生日礼物口宣》:“卿勋在庙社,名闻华夷。”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二十四》:“又译字之人,必 华 夷两通而后能之。”

(2). 宋 元 时指国家的疆域。 元 关汉卿 《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 元 朝新附国,亡 宋 家旧华夷。” 王季思 注:“ 宋 元 时称国家的疆域为华夷,因为它包括了少数民族地区。”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则俺那仁慈的明圣主,掌一统锦华夷,可则是平安了十万里。” 明 《杀狗记·看书苦谏》:“再整旧华夷,重覩江山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华夷”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分为以下四层解释:

  1. 基本定义
    字面由“华”(华夏,指中原汉族)和“夷”(泛指周边少数民族或外国)构成,最初用于区分汉族与其他民族。如《晋书》中“华夷之情允洽”即体现民族融合的愿景。

  2. 历史演变

    • 唐代以前:侧重民族区分,如杜甫诗句“华夷山不断”描述地理与民族的交织。
    • 宋元时期:扩展为“国家疆域”的代称,如元曲《一枝花·杭州景》中“亡宋家旧华夷”指代宋朝领土。
    • 明清时期:衍生出“华夷思想”,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如日本江户时代提出的“华夷变态”概念。
  3. 文化意义
    该词隐含古代中国“中心-边缘”世界观,既用于描述地理疆域(如“吴蜀水相通”),也体现文化认同,如苏轼“名闻华夷”表达影响力跨越民族界限。

  4. 疆域与外交
    在政治语境中,常指代包含多民族的国家整体。例如明代《杀狗记》中“再整旧华夷”寄托恢复统一疆域的愿望。

“华夷”从民族区分发展为涵盖文化、疆域的多维度概念,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认知变化。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华夷

华夷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华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异。华指的是中国,夷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其他民族。这个成语代表着中国古代对外族的判断和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华夷》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华的拆分部首是十,夷的拆分部首是大。华的笔画数为花草的6画,夷的笔画数是一个人的5画。

来源和繁体

《华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在古代,华夷是指中国和四周的外族之间的区别,后来逐渐演变成文明和野蛮的对立。在繁体字中,华夷的写法与简体基本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华的写法有很多种。在《说文解字》中,华的写法是花草加上口,表示华美的样子。而夷的古代写法是一个人的形象,表示外族的形象。

例句

他们的文化差异非常大,展现了华夷之别。

组词

华丽、夷陵、华贵、夷平

近义词

文明与野蛮、中华与外族

反义词

华与夷,歧与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