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tramme;trap; snare] 捕捉鳥獸的網;比喻法網和名利網
亦作“ 羅罔 ”。1.捕捉鳥獸的器具。《呂氏春秋·季春》:“田獵罼弋、罝罘、羅網、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淮南子·主術訓》:“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於谿谷。” 清 吳偉業 《松鼠》詩:“終當就羅網,不如放山澤。”
(2).喻法網。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今君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二折:“第三炷香,願天下好男子休遭羅網之災。”
(3).捕捉。《漢書·武帝紀》:“朕郊見上帝,巡於北邊,見羣鶴留止,以不羅罔,靡所獲獻。”
(4).猶搜羅,羅緻。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劉仆射判官》:“羅網羣馬籍馬多,氣在驅馳出金帛。”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七月》:“向若 金 人羅網得臣之書,而臣之謀畫萬一洩露,則臣之一身,與臣之家族,當如之何?” 明 李東陽 《十八日聽傳胪有作》詩:“歸向 長安 聽人語,聖朝羅網盡豪英。”
(5).網狀物,寶網。《法華經·譬喻品》:“四面懸鈴,金繩交絡,真珠羅網,張設其上。”
“羅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捕捉鳥獸的器具,由“羅”(捕鳥的網)和“網”(捕魚的網)組成。例如:
陷阱或計謀
比喻巧妙的手段使人陷入困境,如《三國演義》中“關公飛不出吾羅網”即用此意。近義詞包括“圈套”“陷阱”。
法網或名利束縛
引申為法律、規則或世俗利益的約束,如“願天下好男兒休遭羅網之災”。
常見于成語“自投羅網”,意為主動進入圈套。例如:
“羅網”從具體工具發展為抽象概念,涵蓋自然、社會、心理等多重維度。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禮記》《三國演義》等文獻。
《羅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設下陷阱或圈套,使人無法逃脫。
《羅網》這個詞的部首是“缶”,筆畫數為10。
《羅網》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話,“羅”有捕捉、羅攏之意,“網”指的是捕鳥或魚的工具。後來引申為陷害、設圈套的意思。
《羅網》的繁體字為「羅網」。
古時候寫《羅網》的漢字寫法為「㝱網」。
他設下了一個巧妙的《羅網》,讓對方無法逃脫。
羅繳、羅織、羅列
圈套、陷阱、捕網
解脫、躲閃、逃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