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ordsman]∶對劍術精通精習的人
(2) [assassin]∶死士,刺客
(1).精于劍術的人。《漢書·李陵傳》:“臣所将屯邊者,皆 荊 楚 勇士奇材劍客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劍客慙恩,少年報士。” 宋 陸遊 《劍客行》:“浪迹潛山海,歲晚得劍客。” 高士其 《談眼鏡》:“當時有一位近視眼的 羅馬 皇帝曾用過它,閉上一隻眼睛,來觀看劍客們的決鬥。”
(2).現亦指擊劍運動員。《新民晚報》1984.10.22:“全國劍客春城相會。”
(3).特指刺客。《後漢書·孔融傳》:“ 河南 官屬恥之,私遣劍客欲追殺 融 。”《後漢書·宦者傳·呂強》:“今羣臣皆以 邕 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 李賢 注:“謂 蔡邕 徙 朔方 時, 陽球 使劍客追刺 邕 也。”
基本定義
指精通劍術、以劍為武器的人,多形容武藝高強、行俠仗義的武者。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35頁。
引申含義
比喻在某一領域技藝超群或具有堅定信念的人,如“文壇劍客”指筆鋒犀利的作家。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第12卷,第1073頁。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史記·刺客列傳》,指以劍為器、重義輕生的俠士,如荊轲、聶政等。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八十六。
文化象征
在詩詞中常象征孤高氣節,如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來源:《全唐詩》,卷五七四。
劍客在武俠文化中代表“俠義精神”,融合武德、忠誠與反抗精神,如金庸作品中的獨孤求敗、令狐沖等角色,體現“以武止戈”的哲學内涵。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經典文獻,未提供鍊接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線上來源,但标注了可查證的紙質文獻版本及頁碼以符合要求。
“劍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2. 曆史演變
3. 文化内涵
4. 文學意象
備注:需注意語境差異,如《說文解字》提到“劍”字小篆寫法中的特殊結構,暗示其與武力相關的文化屬性。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典籍。
抱薪救火渀湃贲然不翅參堂羼雜成造答表電氣風扇雕翎箭東床客覩當踱步佛儀浮索高樓寨之戰工商業果就黑瞎子賀雙星鴻鸾黃箬假冒絜齊急方雞豚之息九合一匡涓日駒齒未落鋸架開夜車慨允苛穢克落橉木隆情男丁嫋娜品綠劈頭帶臉侵黑凄戚日差沙劘傷怆舍敬失饑瞤動松和俗媚榻榻眯田字草停擺王叟轅車威迫甕醅限牒庠黉險敻謝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