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模糊不清。 宋 張君房 《<雲笈七籤>序》:“然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 明 高攀龍 《武林遊記》:“﹝神運石﹞上刻‘神運’字,旁多款識,然漶漫不可讀矣。” 茅盾 《動搖》二:“這門上本刻着一副對聯,藍地紅字,現在已經剝落漶漫,僅存字的形式了。”
(2).猶荒廢。 明 袁宗道 《鄒翁壽序》:“自吾邑有翁,而窶人多以飽,寒者或以溫,行者不苦無梁,而賢人之祠不至漶漫,則公之行也。”
(3).散亂;散漫。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叙》:“其辭旨固不甚謬戾於本,特其漶漫散雜,亡足采者,非以解頤,足鼓掌耳。” 清 納蘭性德 《賦論》:“中世 杜牧 之輩始推陳出新,更為奇肆,實以開 宋 人漶漫無紀極之風,而賦之體又窮矣。”
(4).迷茫無際。 清 黃景仁 《泗州喜洪大從姑孰來》詩:“春水久漶漫,将毋頓塗泥。” 郭沫若 《女神·鳳凰涅槃》:“我們這缥缈的浮生,好像那大海裡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
“漶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模糊不清、難以辨識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模糊難辨
指文字、圖案等因年代久遠或外力侵蝕導緻輪廓不清晰。例如:石碑上的刻字因風化而漶漫,無法辨認。現代用法中,也用于形容紙張、布料等因受潮褪色而産生的模糊現象(如“漶化”)。
引申含義
根據漢典()及現代詞典(),“漶漫”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模糊不清”,其他引申義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中已較少涉及。
《漢漢》是由兩個相同的漢字組成的詞語。漢字《漢》指的是中國的別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民的身份。
漢字《漢》的部首是「氵」,即「水」的意思。它是由12劃組成,每一劃都代表著畫筆在書寫中的一個動作。
《漢漢》這個詞的意思,源自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是指中國的強大和偉大。
在繁體字中,《漢漢》被寫作「漢漢」,其中第一個「漢」是用來形容漢族或中國的意思,第二個「漢」主要用於表示重複或強調的效果。
在古代,漢字《漢》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漢字書法著重於筆劃的曲直有力,通常有更加獨特的風格。這些古代漢字的寫法源自於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1. 我感到無比自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的漢漢。
2. 漢漢之間的友誼猶如鑄成的鐵。
組詞:國漢、大漢、漢字、漢人、漢語
近義詞:中國、華夏、華人
反義詞:異族、外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