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國之事也。”後因以“蹇蹇匪躬”謂為君國而忠直谏诤。蹇,通“ 謇 ”。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違令犯顔,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節。”亦作“ 蹇諤匪躬 ”、“ 蹇之匪躬 ”。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 張九齡 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誠, 元宗 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見帝無不極言得失。”一本作“謇諤匪躬”。 清 錢謙益 《匪齋記》:“客有唁予者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勗子乎?’”
“蹇蹇匪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n jiǎn fěi gō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蹇蹇匪躬》指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行動非常困難,不能輕易完成某個任務或目标。
《蹇蹇匪躬》的第一個字“蹇”是由“足”和“占”兩個部首組成,總共10畫;第二個字“蹇”同樣也是由“足”和“占”兩個部首組成,總共10畫;第三個字“匪”是由“匚”部首組成,總共10畫;最後一個字“躬”由“足”和“身”兩個部首組成,總共16畫。
《蹇蹇匪躬》來源于《論語·裡仁篇》中的一句話:“蹇蹇匪躬之故”,意思是指行動困難的原因不是因為外在的困難,而是自身缺乏努力。
《蹇蹇匪躬》的繁體字是《蹇蹇匪躬》。
《蹇蹇匪躬》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但整體上還是相似的。
他在實現這個計劃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沒有放棄,始終堅持着,這就是他能夠成功的原因。這正體現了《蹇蹇匪躬》。
蹇若、蹇冥、蹇厄、匪傷負荷、躬逢其盛、躬行實踐、躬體力行
鹹與、行跛、行難、踉蹄
歡喜、從容、輕松、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