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敗逃。《隋書·天文志下》:“黑氣臨營,或聚或散,如鳥将宿,敵人畏我,心意不定,終必逃背,逼之大勝。”
(2).猶叛逃。《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八》:“其餘罪犯悉與減降,逃背軍健,盡放逐便。” 宋 蘇轼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二:“近有逃背落草四十餘人、馬二十疋,見在 狼山 西頭 君市 等村乞食。”《金史·太宗紀》:“其奴婢部曲,昔雖逃背,今能復歸者,并聽為民。”
“逃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敗逃
指在戰争中失利後逃離戰場,常見于曆史軍事文獻。例如《隋書·天文志下》記載:“黑氣臨營……終必逃背,逼之大勝”,描述敵方因畏懼而潰逃的情景。
叛逃/背離
多指士兵、部曲等脫離原屬陣營或違背命令的行為。如《舊五代史》提到“逃背軍健,盡放逐便”,蘇轼的奏折中也提到“逃背落草四十馀人”,均指叛逃現象。此外,《金史》中“逃背”還涉及奴婢脫離主家的情況。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隋書》《舊五代史》等原始史料。
逃背(táo bè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逃和背。逃的拆分部首是辶(chuò),背的拆分部首是⺼(ròu),其中逃含有7個筆畫,背則含有9個筆畫。
逃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特殊,它是古代“逃之夭夭,背之深藏”這句話提取的雙音詞。在古漢語中,逃之夭夭是形容人逃避困難或危險的樣子,而背之深藏是形容人隱藏秘密或隱瞞真相的狀态。在現代漢語中,逃背則借用這兩個詞,形容個人或團體回避現實、逃避責任或躲避困境的行為。
逃背這個詞也有對應的繁體寫法,即逃鉢(táo bō)。在繁體字中,背和鉢的字形有些許差别,但發音和意義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逃和背在古代常使用的寫法分别是︴逃和背。這些古代寫法在小篆字體中出現,是由篆書演變而來。
以下是一些關于逃背的例句:
一些與逃背相關的詞語包括逃避、回避、躲避等。這些詞語在意義上有所區别,但都與逃背的含義相似。
與逃背相反的詞語是面對,表示直面困境或問題,勇敢地承擔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