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有所終”是源自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的成語,具體含義和解析如下:
指年長者能在晚年獲得妥善的安置與歸宿,體現社會對養老責任的承擔。該詞強調通過制度保障和人文關懷,讓老年人享有物質供養與精神慰藉(如、所述“合適的待遇”)。
出自《禮記·禮運》對大同社會的描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段文字通過遞進排比,将養老問題與民生保障體系并列,成為儒家理想社會的核心标準。
此成語濃縮了中華文化對生命周期的尊重,其核心理念至今仍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具有指導意義。
“老有所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老去的人也能有一個有意義的結束。它強調了人們應該在晚年能夠有所成就或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度過餘生。
成語“老有所終”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老”、“有”和“冖”。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六、六和三。
成語“老有所終”源自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夫老年者,已不勝任而後悔,猶未有老有所終。”此文強調老年人應該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有所成就,不遺憾地結束自己的一生。
成語“老有所終”的繁體寫法為“老有所終”,字形上略有變化,但意思和使用方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老有所終”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别。
1. 他希望自己能夠老有所終,留下一番美麗的回憶。
2. 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堅持努力工作,希望能夠老有所終。
1. 終身:指整個人生的時期。
2. 有成:指有所成就,取得一定的成績。
晚年有所成就
老無所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