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蝗螽的意思、蝗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蝗螽的解釋

即蝗蟲。《後漢書·桓帝紀》:“蝗螽孳蔓,殘我百穀。”參見“ 蝗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蝗螽是漢語中對直翅目昆蟲的統稱,但需注意該詞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更準确的表述應區分“蝗”與“螽”兩類生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辭海》(第七版)釋義:

  1. 蝗:指蝗科(Acrididae)昆蟲,體形粗短,觸角短于體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多以禾本科植物為食,部分種類會形成災害性蝗群。典型種類如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2. 螽:指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體形細長,觸角長于體長,部分種類具翅且善鳴叫,如中華螽斯(Tettigonia chinensis)。其食性複雜,包括植食性與肉食性。

兩者雖同屬直翅目,但分類、形态及習性差異顯著。建議在學術或科普場景中采用“蝗蟲”“螽斯”等标準名稱,避免使用“蝗螽”這一非規範組合詞。

網絡擴展解釋

“蝗螽”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蝗螽”即蝗蟲的别稱,指一類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古代文獻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蝗螽孳蔓,殘我百穀”,描述了蝗災對農業的破壞性。

二、字源解析

  1. “蝗”:漢代《說文解字》釋為“螽也”,說明古代“蝗”與“螽”曾被視為同類。
  2. “螽”:本指螽斯(一種善跳躍的昆蟲),先秦《禮記·月令》中已出現“蝗蟲”一詞,表明兩者稱謂可能曾混用。

三、曆史認知

四、現代用法

該詞現多用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日常語境一般使用“蝗蟲”或“螞蚱”等通俗名稱。其近義詞包括“飛蝗”“螞蚱”,反義詞則無明确對應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蝗災防治或昆蟲分類,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生物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圭之玷标識駁文不辭不語兵憧愚愁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澹薄盜跖之物颠草彫胡短線蠹冊放烽反關方儀風輕雲浄共模孤梗鬼雌涵受黃槿環境牋草繳照籍貫赍赉疾視可怖胯子暌載老媽子聊爾聊天曆抵理議論點妙手回春目眚納妾挪借剽摘擗掠牽延秦龜勸儆榷算賞重山委赦令石步實踐世利縮地經瑣話呒淘成停睛投食無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