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的草稿。《三國志·吳志·周鲂傳》:“撰立牋草以誑誘 休 者,如别紙。” 唐 章孝标 《蜀中上王尚書》詩:“丁香風裡飛牋草,邛竹煙中動酒鉤。”
關于“牋草”一詞,目前沒有權威文獻或常用詞典的明确釋義,可能是生僻組合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從字面拆解提供兩種推測:
“牋”的釋義
“牋”是“箋”的異體字,本義指小幅的紙張,用于題詩、寫信,如“信箋”“便箋”。古代也指注釋或文體,如《毛詩箋》。
“草”的釋義
通常指草本植物,或引申為草稿、潦草書寫(如“草書”),亦含粗簡之意(如“草稿”)。
組合可能性分析
建議
若為學術研究或文獻中遇到的詞彙,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存在拼寫誤差,建議核對原出處。
牋草(tiǎn c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代制作和書寫簡單的草書、草體字。這種字體通常書寫簡單、流暢,常常用于書法練習或繪畫。
牋由“牛”(niú,牛字旁)和“千”(qiān,蔔字旁)組成。
牋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撇、捺、撇、橫、橫、豎鈎、橫、橫、豎鈎。
牋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中解釋為“古代書法、草書也”。
繁體字中,牋通常寫作「牋」,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在古代,牋被寫作「牽」或「牣」。這些寫法都保留了現代「牋」的部首和部分筆畫,但在形狀上略有不同。
1. 他用牋草寫下了整整一頁的祝福話語。
2. 學生們正在課本上用牋草書寫漢字。
3. 這位畫家的作品以牋草和楷書結合的方式為人稱道。
- 筆牋:指用于寫字的筆和紙張。 - 牋端:指書法家用于書寫的草書筆。
近義詞包括:草書、草體字、行草。
反義詞包括:楷書、隸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