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駁文的意思、駁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駁文的解釋

舊時對下屬呈文批駁不準的公文。 巴人 《莽秀才造6*反記》第十三章:“ 傅知縣 把‘北門’聽作了‘駁文’,就大聲叫道:‘有什麼駁文到來?日來咱們還沒有上行文書遞去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駁文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駁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舊時官方對下屬呈文進行批駁或不予批準的公文。該詞由“駁”(批駁)和“文”(公文)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書面形式對下級文件提出否定意見。

二、詞源與結構

  1. “駁”的含義
    • 核心義為“否定、批駁”,如“反駁”“駁斥”;
    • 引申義包括顔色混雜(如“斑駁”)、貨物轉運(如“駁運”)等。
  2. “文”的含義
    此處特指官方文書或公文,如“呈文”“文書”。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或近代行政體系中,上級機構對下級提交的公文内容不認可時,通過書面形式明确駁回。例如小說《莽秀才造反記》中,知縣誤将“北門”聽作“駁文”,側面反映了該詞在官場中的實際應用。

四、相關延伸

五、注意事項

由于該詞屬于曆史行政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或曆史研究場景。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莽秀才造反記》等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文》的意思和來源

《駁文》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中第一個字是“駁”,表示否認、辯駁;第二個字是“文”,表示文章或文字。因此,《駁文》的意思就是在文字或文章中進行反駁、駁斥的内容。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文言文,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的文章批評和辯論等方面。

拆分部首和筆畫

《駁文》中的第一個字“駁”由馬字旁(部首)和犮(音符)組成,馬字旁表示與馬有關的事物,犮表示聲音。總共有14畫。

第二個字“文”由文字旁(部首)和文(音符)組成,文字旁表示與文字有關的事物,文表示文化。總共有4畫。

繁體

在繁體中,“駁”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文”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繁體中使用「文」字,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駁"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多地使用直線和角線組成。"文"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保持了較為連續的筆畫。

例句

1. 他寫了一篇《駁文》,對于對方的觀點提出了批評和駁斥。

2. 這篇文章是一篇精彩的《駁文》,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并駁斥了對方的錯誤觀點。

組詞

駁斥、駁倒、駁回、反駁、駁論等。

近義詞

批駁、辯駁、反駁。

反義詞

采納、贊同、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