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辭的意思、不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辭的解釋

[be willing to] 樂意去幹,不辭讓或不推辭

不辭勞苦

詳細解釋

(1).不辭讓;不推辭。《莊子·天下》:“ 惠施 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為説萬物,説而不休,多而無已。” 成玄英 疏:“不辭謝而應機,不思慮而對答。”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這樣不辭勞苦,今天打中三個,明天擊倒五個,他的記錄表一直象響箭一般地直線上升。”

(2).謂不向人告别。《楚辭·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王逸 注:“言神往來奄忽,入不言語,出不訣辭。”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議,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給她個不辭而别。”

(3).文詞不順,不成文。《公羊傳·襄公五年》:“ 吳 何以稱人? 吳 鄫 人雲則不辭。” 陳立 義疏:“方欲抑 鄫 在 吳 下,若 吳 仍常例稱國,則必書‘ 吳 鄫 人’,是辭不順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後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為不辭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二:“故由語法而言以‘子明保’釋為‘掌邦治’實甚不辭,而 羅君 所據《多方》《洛诰》二語亦同不足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不推辭、樂意承擔
    指對某項任務或請求不拒絕,主動接受。例如:

    • 不辭勞苦()
    • 例句:“志願者不辭辛苦地幫助災民。”()
  2. 古義延伸

    • 不告别:見于《楚辭·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辭”,表示不告而别()。
    • 文詞不通順:古漢語中偶指語句邏輯不順,如《公羊傳》中的用例()。

二、常見搭配

三、使用注意

現代漢語中,“不推辭”為最常用義項,其他古義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不推辭、不拒絕去做某事。它的拆分部首是不和辭,其中“不”表示否定,辭表示辭别。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不辭的基本字義為“不推辭、不辜負”。它的拼音是bù cí,讀音是[ bù cí ]。 不辭的字形比較簡單,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左邊的“不”字,是由豎直的一畫和橫的“口”字形組成;其次是右邊的“辭”字,由上面的“舌”字和下面的“口”字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不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常棣》篇中。在古代,對于待人接物和交往方面的禮儀要求很高,不辭則意味着不推卻、不辜負,代表着一種樂于助人的精神。 不辭的繁體字形為「不辭」,繁體字形的變化主要是部分繁體漢字對字形有部分的改動以及筆畫的增加。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區别。不辭的古代字形寫作「不辭」,整體的結構和現代字體相似,隻是細節上有些差别。例如,"不"字在古代有時會寫成四點水的形狀,"辭"字的上部分在古代更接近一個“口”的形狀。 以下是一個使用不辭的例句:“他請求接受這個責任,而我不辭勞苦地答應了他。” 與不辭相關的一些詞語和短語包括:推辭、謝絕、拒絕、勇往直前、積極響應等。 不辭的近義詞包括:不拒絕、毫不推卻、樂意、欣然、心甘情願等。 不辭的反義詞包括:推辭、回絕、拒絕、不願意、勉強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