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算的意思、榷算的詳細解釋
榷算的解釋
征收算賦。《新唐書·陸贽傳》:“聚兵日衆,供費日博,常賦不給,乃議蹙限而加斂焉;加斂既殫,乃别配之;别配不足,於是榷算之科設,率貸之法興。”
詞語分解
- 榷的解釋 榷 è 渡水的橫木。 專賣:榷貨。榷場(征收專賣稅的交易場所)。榷稅(專賣業的稅)。 商讨:商榷。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算的解釋 算 à 核計,計數:算草。算盤。算式。算賬。算術。算計(a.算數目;b.考慮;c.估計;d.暗中某劃損害别人。“計”均讀輕聲)。清算。預算。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榷算"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曆史上特定的經濟管理制度,尤其與國家對某些重要商品的專賣及稅收計算相關。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史料應用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榷 (què):本義指獨木橋,引申為專賣、專營。《說文解字》釋為“水上橫木,所以渡者也”,後經濟領域特指國家壟斷某種商品的生産、流通以獲取利潤的行為,即“榷酤”、“榷鹽”、“榷茶”等。
- 算 (suàn):本義為計算、數數,引申為征稅、賦稅。古代有“算賦”(人頭稅)、“算缗”(對商人征收的財産稅)等用法,此處主要指與專賣制度相結合的稅收計量、核算或特定稅目。
合義:“榷算”即指國家對某些商品實行專賣制度時,所進行的相關稅收征管、利潤核算或所征收的專賣稅本身。它體現了古代政府通過壟斷經營與稅收相結合的方式控制重要物資、增加財政收入的經濟手段。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榷算”一詞的實踐與以下曆史制度密切相關:
- 鹽鐵專賣 (漢代):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即“榷鹽鐵”),由政府控制生産與銷售,其收入是財政重要來源。“算”在此可指對鹽鐵利潤的核算或相關附加稅。《史記·平準書》載“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可見管控之嚴,其中“榷算”機制是核心。
- 酒類專賣 (榷酤):曆代王朝常對酒實行專賣(“榷酒酤”),其收入核算與管理亦稱“榷算”。如唐代、宋代均有嚴格榷酒制度。
- 茶稅與專賣:唐宋時期茶稅(“茶算”)繁重,後發展為“榷茶”(茶葉專賣),其稅收征管體系亦屬“榷算”範疇。
三、文化意義
“榷算”反映了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思想下,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幹預經濟、與民争利的典型模式。它既是重要的財政工具,也常因官吏盤剝、效率低下而引發社會矛盾(如漢代“鹽鐵會議”上的争論)。該詞屬于曆史經濟術語,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財政史時仍是關鍵概念。
參考資料依據:
- 釋義核心來源于《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榷”、“算”及“榷算”相關詞條的權威解釋。
- 曆史背景部分參考《史記·平準書》(中華書局點校本)關于鹽鐵專賣的記載,以及曆代《食貨志》中關于專賣制度的描述(如《漢書·食貨志》、《宋史·食貨志》)。
- 經濟制度分析參考了傅築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人民出版社)、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經典經濟史著作對專賣制度(“榷法”)及其稅收(“算”)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榷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演變來分析:
-
基本含義
指征收算賦(古代的人頭稅)。這一解釋源自《新唐書·陸贽傳》的記載:“别配不足,於是榷算之科設,率貸之法興。”。此處“榷算”與賦稅政策相關,強調官府通過特定法規征收稅賦。
-
詞源解析
- “榷”:本義為渡水的橫木(見),後引申為專賣、壟斷(如“榷茶”“榷稅”),以及商讨、研究(如“商榷”)。
- “算”:指計算、賦稅(如“算賦”)。
因此,“榷算”可拆解為“通過專賣或協商方式确定稅賦”。
-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其可比喻商談利益分配或價格,但此用法更多是結合“榷”的“商讨”含義延伸而來,需注意語境適用性。
-
權威性差異
曆史文獻和權威詞典(、3、6)均以“征收賦稅”為核心義,而“商談”義多見于現代中等權威性解釋,可能為引申用法。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征收算賦”的本義,其他場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協商或利益分配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覆白間暴亡報信背棄不相中赤蟹沖玄摐金春申澗疵诋村戍單帳迪保隄備定奪端梢繁葩分钗俯身公揖光有害不好寒民花镳壞字劃子慧眼識英雄昏惑鑒采建事疾颠金枷玉鎖凱複寬留擂鼓楞層廉約龍幡駡詈門邊框猛撲秘策敏慧批照且戰且退清冽戚畹睿欵三不入松篁索秘忒煞罔既宛潬文陸無窮大下都相獘曉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