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豫的意思、備豫的詳細解釋
備豫的解釋
亦作“ 備預 ”。防備;準備。《左傳·文公六年》:“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悉斬送 彌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備豫。” 宋 範仲淹 《陳乞鄧州狀》:“臣以戎情未測,備預當嚴。”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惟厥先民,備豫諄諄,孰敢侮予。”
詞語分解
- 備的解釋 備 (備) è 完全,應有的都有了:具備。完備。求全責備(要求全面、完美)。 事先安排好:預備。防備。準備。籌備。備案(向主管機關做書面報告,以備查考)。備注。備忘錄。 設施:設備。裝備。軍備。 筆
- 豫的解釋 豫 ù 歡喜,快樂:豫附。豫遊(逸樂嬉遊)。不豫之色。 同“預”。 安閑,舒適:逸豫。 古同“與”,參與。 中國河南省的别稱:豫劇(亦稱“河南梆子”)。 筆畫數:; 部首:豕;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備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èi yù,其核心含義是防備和準備,強調提前預判并做好應對措施。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在事情發生前進行周密的準備和預防,尤其針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或風險。
- 例如《左傳·文公六年》提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為“提前防備意外,是自古以來的明智之舉”。
-
異體寫法
也可寫作“備預”,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備豫”。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
古代典籍
- 《左傳》:最早記載“備豫不虞”,強調治國需未雨綢缪。
- 《禮記·儒行》:描述儒者“備豫”的修養,如言行謹慎、居安思危。
-
擴展應用
唐代魏征在《貞觀政要》中提出:“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指防備意外是治國的基本原則。
三、現代引申與近義詞
-
現代意義
不僅用于國家治理,也適用于個人生活或企業管理,如“備豫風險”“備豫方案”。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防患未然、未雨綢缪、有備無患
- 反義詞:臨渴掘井、措手不及
四、總結
“備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強調通過主動準備降低風險。無論是古代治國還是現代生活,這一思想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内容,可參考《左傳》《禮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備豫(bèi yù)這個詞的意思是準備和預備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夂和豕,總共有8個筆畫。
《備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備的古代寫法為“褙”,而豫的古代寫法為“㧑”。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要提前備豫,在比賽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與備豫有關的組詞有備齊、豫備。
備齊 (bèi qí)的意思是指充分準備或準備完備的樣子,可以用來形容某樣東西做好了全部的準備工作。例如:他備齊了裝備,準備參加登山比賽。
豫備 (yù bèi)的意思與備齊相同,都是指準備充分的樣子。例如:他為旅行豫備了衣物、食品和藥品。
備豫沒有明顯的反義詞,但可以用不備或不預備表達相反的含義。例如:他沒有備豫,結果遇到了困難。
總結起來,備豫的意思是準備和預備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夂和豕,有8個筆畫。它源自古代漢字,備的古代寫法為“褙”,豫的古代寫法為“㧑”。備豫的組詞有備齊和豫備。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