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金的意思、鳴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金的解釋

[beat gongs] 敲鑼,古代戰争中收兵不戰的信號

鳴金收兵

詳細解釋

(1).敲擊钲、铙等金屬樂器。後多指敲鑼。古代多用以表示軍士進退的信號。《孔叢子·問軍禮》:“加刑罰,戮於社主之前,然後鳴金振旅。”《水浒傳》第五四回:“ 宋江 叫且鳴金,收聚軍馬下寨,整點人數,各獲大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鹿銜草》:“急鳴金施銃,羣鹿驚走。”

(2).指古代婦女佩帶的金屬飾物。 南朝 宋 謝惠連 《搗衣》詩:“簪玉出北房,鳴金步南階。” 明 何景明 《搗衣》詩:“皓腕約長袖,雅步飾鳴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金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軍事文化内涵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敲擊金屬樂器(如钲、鑼等)發出聲響信號。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鳴”為發聲動作,“金”特指金屬制成的響器,二者結合後形成特定軍事術語,主要用于古代戰争場景。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本義:軍事指揮信號

    古代軍隊以“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為基本號令,《古代漢語詞典》指出,“鳴金”即敲擊钲、铙等金屬樂器,通過高頻聲響傳達撤退指令。例如《三國演義》第九回“呂布揮軍追殺,董卓令鳴金收兵”即還原了這一用法。

  2. 引申義:事件終止标志

    現代漢語中,“鳴金”衍生出“結束進程”的象征意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其比喻用法,如“比賽鳴金”表示賽事落幕,這種語義延伸保留了古代軍事術語的核心邏輯,将物理聲響轉化為抽象的行為終止符號。

  3. 文化内涵:禮制與聲學結合

    《中國軍事制度史》考證,鳴金器具的形制、擊打節奏均納入軍隊法典,如宋代《武經總要》規定“钲聲三響則全軍止行”,體現聲學工具在軍事管理體系中的标準化應用,這一制度設計成為中華傳統兵學智慧的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鳴金”是古代戰争中的重要軍事信號,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本義:指通過敲擊金屬樂器(如钲、鑼)發出聲音,用于指揮軍隊行動。通常與“擊鼓”對應,即“擊鼓進攻,鳴金收兵”。

    • 例:《東周列國志》記載:“聞鼓聲三通,各挺劍為争戰之勢;聽鳴金,然後斂隊而退。”
  2. 器物考據:

    • “金”并非黃金,而是指“钲”(形似鐘的銅制樂器)或鑼。钲聲清脆穿透力強,適合戰場傳令。

二、功能與演變

  1. 軍事用途

    • 原為收兵信號(如《薛仁貴征遼事略》中“帝令鳴金歸陣”),後延伸為調整進攻節奏的指令,如《三國演義》提到“鳴金進兵,擂鼓收兵”的特殊戰術。
  2. 現代引申義

    • 成語“鳴金收兵”比喻任務結束或階段性暫停,如會議、項目等場景。

三、常見誤解辨析

四、文化影響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可參考《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等文獻,或訪問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綜合)。

别人正在浏覽...

半壁河山包房悲戚步虛子布怨辰晷澄心堂陳魚打醬油黨親淡懷大尹奠摯掉栗發奮圖強凡鄙凡土負糇鋼鞭蛤梨黑海海峽瑚琏僭踰角家金花箋齎擎勞務出口樂冰珑松卵石不敵陸地神仙幔子蒙園吏沒世不忘耦俱無猜辟耳鋪德竊柄攘臂一呼戎經軕子聲服神團審知石鲸十拿九穩涮鍋子厮猥俗見邰妃讨讁特骨天貴停辛貯苦腯成玩歲愒時微雕仙棗校飾小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