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备豫的意思、备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备豫的解释

亦作“ 备预 ”。防备;准备。《左传·文公六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备豫。” 宋 范仲淹 《陈乞邓州状》:“臣以戎情未测,备预当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惟厥先民,备豫谆谆,孰敢侮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备豫(bèi y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多写作“备预”,意为预先准备、防患于未然。以下从释义、词源、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核心释义

  1. “备” 指周全的准备(《说文解字》:备,慎也);
  2. “豫” 通“预”,表事先(《古代汉语词典》:豫,通“预”,预备)。

    合称强调在事态发生前采取防范措施,如《左传·文公六年》载:“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二、词源演变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283页):

    “备豫:事先防备。‘豫’亦作‘预’。”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备、豫同义连用,见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强调未雨绸缪。”

  3.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备豫:犹预备。引《春秋左传注》‘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四、经典用例

▶《资治通鉴·唐纪》:

“边境备豫,不可暂弛。”

▶苏轼《策别》:

“备豫之道,当如农之望岁,日夜以冀其成。”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等权威工具书,并援引《左传》《资治通鉴》等原典用例。古籍原文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词典建议参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备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èi yù,其核心含义是防备和准备,强调提前预判并做好应对措施。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在事情发生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和预防,尤其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或风险。

    • 例如《左传·文公六年》提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为“提前防备意外,是自古以来的明智之举”。
  2. 异体写法
    也可写作“备预”,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备豫”。


二、出处与经典用例

  1. 古代典籍

    • 《左传》:最早记载“备豫不虞”,强调治国需未雨绸缪。
    • 《礼记·儒行》:描述儒者“备豫”的修养,如言行谨慎、居安思危。
  2. 扩展应用
    唐代魏征在《贞观政要》中提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指防备意外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引申与近义词

  1. 现代意义
    不仅用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个人生活或企业管理,如“备豫风险”“备豫方案”。

  2.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 反义词:临渴掘井、措手不及

四、总结

“备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强调通过主动准备降低风险。无论是古代治国还是现代生活,这一思想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内容,可参考《左传》《礼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纪八抬八座奔逸绝尘簿钞不识东家不终朝参共灿铄侧伫朝绅崇丽黜华大舌头封篆拂汨膏髓隔絶贯跤海涂养殖汗汪汪豪贾浑一櫼栌结僮酒姥巨着开袠宽猛相济烂腐连昌良酝料田榴靥逻侦緑粉摩托艇内祗弄优攀爬耙梳劈脚跟丕应前定前瞻青山緑水却老还童屈膝桑园商鞅量舌锋耸壑搜刷逃散突尔握管物道吴中四士瞎路湘流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