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拒異族入侵。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八》:“薦紳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誦緻知格物之微言,深贊攘夷復土之偉畫。” 陳去病 《哭夢逋老友》詩:“ 同甫 當年負盛名,揮毫驚起攘夷聲。”
“攘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攘夷”指抵抗外來異族入侵、驅逐外敵勢力的行為。核心内涵是維護本國領土和文化安全,常見于曆史上華夏民族抵禦周邊遊牧民族或外來侵略的語境。
“攘夷”不僅體現軍事防禦,更承載文化認同,強調保護華夏文明正統性。例如,元人劉埙在《隱居通議》中贊頌“攘夷複土之偉畫”,即通過驅逐外敵恢複領土完整的宏圖。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曆史事件中的運用(如明代抗倭、清末排外運動),可參考更多曆史文獻或權威典籍。
攘夷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除掉外族”。它由具有獨立含義的兩個字組成,攘和夷。
攘的部首是扌(手),夷的部首是人。攘的筆畫數為18畫,夷的筆畫數為5畫。
攘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指的是漢高祖劉邦時期進行抵抗和驅逐外族的政策。
攘夷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攘夷。
在古代,攘夷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但整體上仍可辨認。
1.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事迹,其中就包括攘夷運動。
2. 在古代,攘夷被視為國家利益的首要任務。
攘夷可以與其他字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攘夷無道(指驅逐外族并消除外族統治),攘夷安内(指除掉外族勢力,維護國内安全)。
近義詞包括除夷、廢夷、除害。
反義詞包括禁夷、納夷、招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