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慈祥的面容。 宋 朱熹 《題畫卷·鬼佛》詩:“冥濛罔象姿,相好菩薩面。”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六:“這 老杜 家裝個菩薩面,心眼跟 韓老六 家一般壞。”
“菩薩面”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菩薩面”由“菩薩”和“面”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菩薩般的面容”。在佛教中,菩薩象征智慧與慈悲,常被描繪為神情莊重、慈祥的形象。因此,該詞多用于形容面容慈祥、神态莊嚴肅穆的人,尤其指表面和善但可能内心複雜的情況。
提示: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朱熹《題畫卷·鬼佛》及《暴風驟雨》原著。
《菩薩面》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人有愧色、無顔面對他人。形容心虛、羞愧的表情或态度。
《菩薩面》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拆解成“艸”和“面”兩個部分。
其中,“艸”部分的筆畫數量為3,讀音為“cao”,表示草、附生植物的意思;
而“面”的筆畫數為9,讀音為“mian”,表示臉、外貌的意思。
《菩薩面》這個詞的來源與佛教有關。根據佛教傳說,菩薩是指有信仰佛教、修行向善、慈悲為懷的人。菩薩擁有偉大的智慧和慈悲心,因此常常被描繪成容貌光亮、喜悅和平靜的形象。
而當一個人在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後,會感到内心愧疚、無法自保,臉上就會流露出尴尬、羞愧的表情,這種表情就被形容成“菩薩面”。
《菩薩面》的繁體字形态為「菩薩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包括筆畫、構造和結構方面的變化。
古代漢字《菩薩面》的寫法為「菩薩麵」。
他偷了東西被抓住後,臉上露出了一副菩薩面。
面對老師逼問,他的菩薩面無法掩飾他的内疚心情。
菩薩面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菩薩:指有信仰佛教、修行向善、慈悲為懷的人。
- 面:指臉、外貌。
表情:指臉部表達情感的外貌特征。
愧色:指因内疚而在臉上流露出的羞愧表情。
自信:指信心滿滿,自我肯定的表情。
從容:指鎮定自若、沉着應對的表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