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責過錯,針砭缺失。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
“攻過箴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責過錯,針砭缺失,指通過批判性思維糾正錯誤或解決問題。該詞常用于書面語,屬中性色彩的聯合式成語。
出處與背景
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阙;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原意形容士人在朝堂上直言進谏,退居時則保持真誠的态度。
結構與用法
延伸理解
部分釋義補充“箴阙”特指古代文獻中的錯誤或疑點,強調通過學術研究解決問題。但此說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核心仍以權威典籍的“批評糾錯”為主。
提示:該成語較為生僻,適合正式語境或文學表達,日常使用較少。可參考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攻過箴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讀書學習之後,能夠談論朝廷政事,就像攻破皇城重地,并能夠暢所欲言。
《攻過箴阙》的拆分部首是攵、⺮、阝,其中攵和⺮是部首,而阝是偏旁部首。總體來說,《攻過箴阙》的筆畫比較多,不容易快速書寫。
《攻過箴阙》源自《後漢書·朱虛侯傳》:“朱虛侯聽董仲舒說魯昭公再問朱家有何事,曰:‘朕聞諸卿有學問用之者,是故問爾。’對曰:‘學士過之,言寶玉之難尋也。’昭公愈問而堅之,曰:‘如是者奈何僞為學士乎?’言箴阙者,諱言朝廷小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魯昭公問朱家有什麼事,朱虛侯回答:“我聽說你們有學問的人,就問你們。"學士回答:“學問是比寶玉還難找的。” 昭公再次問他堅持答,說:“這樣的人為什麼要自稱學士呢?” 箴阙,指朝廷的小事情。
《攻過箴阙》的繁體寫法是「攻過箴闕」。
《攻過箴阙》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攻過箴闕」。
他在讀書之後,能夠談論朝廷大事,簡直是攻過箴阙。
攻略、過程、箴言、阙如、東閣
攻破朝堂、了解朝政
一無所知、一無所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