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責過錯,針砭缺失。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
攻過箴阙
“攻過箴阙”是漢語中的成語結構,由“攻過”與“箴阙”兩個動賓短語并列構成,整體表示批評過失、勸誡改正缺失的行為。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解析:
攻過
合義:直指錯誤并加以規勸。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第10卷“攻”字條。
箴阙
合義:針對不足之處提出勸誡。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第1873頁“箴”字條。
整體釋義:指通過直言不諱的批評和勸誡,幫助他人或自身修正錯誤、彌補缺陷,強調糾偏的積極意義。
古典用例: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求谏》載魏徵語:“陛下攻過箴阙,虛懷納谏”,意為君主接受臣子指正過失。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CCL)古漢語庫。
現代引申:
用于描述組織管理、學術批評等場景,如“團隊應建立攻過箴阙的反饋機制”(《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第3版)。
明确标注其源自古代谏議文化,屬“并列式複合詞”,強調“批評與規勸并重”。
引《周禮·地官》“司救掌萬民之邪惡過失而誅讓之”為思想源頭,說明其社會教化功能。
“懲前毖後”(批評舊過以防再犯)、“繩愆糾謬”(糾正錯誤)。
“文過飾非”(掩飾過失)、“諱疾忌醫”(拒絕批評)。
“攻過箴阙”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直谏匡正”的倫理觀,兼具語言精煉性與道德實踐性,適用于強調理性批評與自我完善的語境。
“攻過箴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責過錯,針砭缺失,指通過批判性思維糾正錯誤或解決問題。該詞常用于書面語,屬中性色彩的聯合式成語。
出處與背景
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阙;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原意形容士人在朝堂上直言進谏,退居時則保持真誠的态度。
結構與用法
延伸理解
部分釋義補充“箴阙”特指古代文獻中的錯誤或疑點,強調通過學術研究解決問題。但此說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核心仍以權威典籍的“批評糾錯”為主。
提示:該成語較為生僻,適合正式語境或文學表達,日常使用較少。可參考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草褐唱詞車口程子衣傳案醇明大人物登衍定距多嬌二蛋鳳實負貳割面鬼纏蒿廬诃短荒悖荒耽火酒架謊鑿空講隙積刦究識苦工雷墨冷戰利柄流蕩子镂榜露版麥钐懵憧磨扇内灸盤針飄薄批紅潛德晴昊情款青釉料榮稱掃門燒爇事外食為民天受懲罰四顧天奪之魄體二投瓜投藉脫骖圖書外才豌豆葉微才夏季嚣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