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鬼氣 ”。
“鬼炁”是“鬼氣”的異體寫法,屬于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古代對邪祟、陰森氛圍或疾病成因的認知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核心含義
指鬼怪的邪氣,或舊時認為導緻疾病、死亡的邪祟之氣。例如《真诰》中記載“鬼炁侵入人體”的說法,即與此相關。
擴展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真诰》《雲笈七籤》等古籍。
鬼炁(guǐ qì)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鬼魂的能量或氣息”。它由“鬼”和“炁”兩個字組成。
“鬼”字的部首是“鬼字頭”,它的拆分筆畫為9畫。
“炁”字的部首是“火”,它的拆分筆畫為8畫。
《鬼炁》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竹書紀年》上,描述了一種神秘的能量。
鬼炁的繁體字為“鬼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些許差異。鬼炁的古時寫法中,“鬼”字可能會寫成“鬼鬼”,而“炁”字可能會寫成“熂”。
1. 據傳說,那個山洞裡充滿了濃郁的鬼炁。
2. 每逢鬼節,人們會燒香驅散鬼炁。
1. 鬼魂(guǐ hún)
2. 靈魂(líng hún)
3. 鬼火(guǐ huǒ)
4. 魔氣(mó qì)
1. 鬼氣(guǐ qì)
2. 靈氣(líng qì)
3. 幽靈氣息(yōu líng qì xī)
陽炁(yáng qì)- 指人或物體正常的生命能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