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艱詭的意思、艱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艱詭的解釋

晦澀怪異。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中》:“夫鑱膚者針也,黛墨所以為色耳,而雲以黛墨鑱膚則不可。舍文身不道,而艱詭若此,其亦勞甚矣乎!” 金 王若虛 《<新唐書>文辨》:“然則鼎鐺玉石,亦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矣,無乃太艱詭而不成語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艱詭”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語素“艱”和“詭”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并結合古籍中的用例進行分析。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字源與本義引申:

    • 艱 (jiān): 本義指土地難以治理(《說文解字》:“艱,土難治也。”),引申為困難、艱難、艱苦。強調事情的不易、困苦、險阻。
    • 詭 (guǐ): 本義指責成、要求(《說文解字》:“詭,責也。”),但更常用的含義是欺詐、虛僞、怪異、奇特、違反。強調不合常規、奇異難測、狡詐。
    • 結合義: “艱”與“詭”結合,核心含義指向既困難艱澀又奇特怪異、不合常理甚至帶有詭詐色彩的事物或狀态。
  2. 主要含義解析:

    • (文辭)艱深晦澀且奇詭難懂: 這是“艱詭”最常見的用法,多用于形容文章、言辭、學說等。指其表達方式不僅深奧難解(艱),而且風格怪異、不合常規(詭),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 例證: 《新唐書·藝文志》在評論某些著作時,可能用“艱詭”形容其文風。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等著作中,也常用此詞批評某些解經過于穿鑿附會、故作高深的文字。
      • 來源參考: 在古籍文獻檢索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或“國學大師網” 中搜索包含“艱詭”的條目,可見其多用于評價典籍文風。
    • (行為、計謀)艱險詭詐: 形容行為或計策不僅實施起來困難重重(艱),而且手段詭異、狡詐(詭),帶有陰險、難以防備的意味。
      • 例證: 此用法相對少見,但在描述複雜險惡的計謀或處境時可能出現。
      • 來源參考: 部分古代史書或筆記小說在描述複雜事件時可能隱含此意,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 (事物)奇特怪異且難以應對: 形容事物本身的性質奇特怪異(詭),同時又給人帶來巨大的困難或挑戰(艱)。
      • 例證: 可用于形容極其複雜怪異、難以處理的現象或局面。
  3. “艱詭”一詞融合了“艱”的困難艱澀與“詭”的怪異詭詐雙重特質。其核心内涵在于描述那些因深奧、怪異、不合常理而顯得格外困難、難以理解或難以應對的事物或狀态。在具體語境中,它最常用于批評文風的晦澀怪異,其次可引申指行為的陰險狡詐或事物的奇特難纏。理解此詞需緊密結合“艱”與“詭”各自的語義及其在組合後産生的疊加效應。

網絡擴展解釋

“艱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古籍中的用例

  1. 金代王若虛的批評
    在《〈新唐書〉辨中》中,他提到:“舍文身不道,而艱詭若此,其亦勞甚矣乎!”,意指《新唐書》作者舍棄常見表達,轉而使用生硬怪異的方式行文,顯得費力不讨好。
    另一例出自《〈新唐書〉文辨》:“無乃太艱詭而不成語乎!”,直接批評某些表述因過度追求獨特而失去通順性。

  2. 其他文獻參考
    該詞在古代文論中多用于評價文本風格,強調語言應避免故作高深或不合邏輯的怪異表達。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有資料提到“艱詭”可形容複雜難解的現象或關系(如《紅樓夢》中人物心思的描寫),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且缺乏權威典籍佐證。建議在正式語境中沿用“晦澀怪異”的傳統釋義。


使用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按步就班八敗命白膠白鷗敗走班指便風博古通今草屋長挑蟲害廚下出質殆其雕蟲小巧雕甿二氧化錳阏抑飛蝱俸恤詭雅異俗過鹽還篆歡诽回棋簡連鑒允假仁假義積畜借訪謹衞脊線居安思危儁秀考掠謰語淪翳命分暮禽乃在碰湖破業千難萬險秋暑曲覃若有所思殺傷半徑剩求石蜠詩星瘦嶙嶙數學課頽紊罔上虐下玩色遺大投艱蝸疽無實下斷亵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