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矛盾;錯亂。繆,通“ 謬 ”。《漢書·于定國傳》:“郎有從東方來者,言民父子相棄。丞相、禦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将從東方來者加增之也?何以錯繆至是。” 顔師古 注:“錯,互也。繆,違也。謂吏及東方人言不相同也。”《後漢書·窦武傳》:“又與 武 蕃 書,以星辰錯繆,不利大臣。” 宋 葉適 《財總論一》:“故臣以為不究今日財之本末……去其錯繆而不合於常經者,則無以知財之多少有無。” 明 方孝孺 《禦史府記》:“非其人則人望不肅,而是非錯繆。”《清史稿·裕憲親王福全傳》:“ 廣寧 治事錯繆,未除 保泰 朋黨之習。”
(2).雜亂貌。《文選·左思<吳都賦>》:“形僨景僵者,累積而增益,雜襲錯繆。” 劉逵 注:“錯繆,聊亂貌。”
交錯糾纏。繆,通“ 糾 ”。《淮南子·原道訓》:“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 高誘 注:“錯繆相紛言彼此相糾也。” 漢 張衡 《南都賦》:“谿壑錯繆而盤紆。”一說為雜亂貌。《文選》 李善 注:“錯繆,雜亂貌也。”
錯缪(錯謬)是漢語書面語中表示"錯誤、疏漏"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文字記載或事物中的錯誤、疏漏。《漢書·于定國傳》記載"今災異重,地動尤甚,咎在此徒。……将欲何施,以塞此咎?疾惟答,否則錯缪悖逆,重不詳",此處"錯缪"即指重大過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書》電子版可見該用例。
二、語源分析 該詞由"錯"(交錯)與"缪"(通"謬",錯誤)複合構成,原指編織物經緯線錯亂,引申指各類錯誤。《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指出其本義為"錯亂;舛誤",并引《禮記·仲尼燕居》鄭玄注"不能無錯缪于禮文"為證。
三、用法說明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可修飾具體錯誤(如"典章錯缪"),也可描述抽象謬誤(如"理論錯缪")。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将其列為規範詞形,釋義為"錯誤、差謬"。
“錯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ò miù,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矛盾錯亂
指事物或言論相互矛盾、邏輯混亂。例如《漢書·于定國傳》中提到“何以錯缪至是”,即指信息混亂矛盾。此時“缪”通“謬”,表錯誤之意。
雜亂無章
形容事物交錯混雜、紛亂無序。如《吳都賦》中“雜襲錯缪”,劉逵注為“聊亂貌”。
交錯糾纏
在《淮南子·原道》中,“錯缪相紛”描述事物彼此交織糾纏的狀态,此時“缪”通“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淮南子》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愛利炳琅漕院綢密創圖春醞迨及紡磚飛徭蜂屯螘聚高韻閣僚光顔後續畫灰槐庭猾亂驩躍華山畿穢貨甲戶講武殲夷見義當爲見證人技術作物就逮酒态舉陳虧悮邁古超今滿世間明知民意測驗默讀拿捕内河磻溪丘園秋原泉原缺氧人代潤家錢傷疤賞對商客蝨蟲壽比南山耍排場舜琴贖取肽鍵歪憋外語違質五鳥花無有倫比先請校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