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湟潦的意思、湟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湟潦的解釋

低窪積水處。《大戴禮記·夏小正》:“湟潦生蘋。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蘋草也。” 孔廣森 補注:“湟,隍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潦,行潦也。七月雨盛,湟之涸者亦為潦,故曰有湟然後有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湟潦”為漢語複合詞,由“湟”與“潦”組成。《漢語大詞典》載“湟”本義指低窪積水之地,《說文解字》釋為“城池也”,後引申為河流名,如青海湟水。而“潦”在《康熙字典》中分兩讀:一作lǎo指雨水積存,《禮記》有“水潦降”之說;一作lào通“澇”,《淮南子》載“禹堙洪水,潦水息”。二者合稱“湟潦”,見于清代《水道提綱》,特指河岸低窪處的季節性積水區域,多形容夏秋汛期河道漫溢形成的淺灘濕地。該詞在現代地理學中可作為曆史水文術語,描述黃河流域特有的沖積地貌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湟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低窪積水處,多用于描述雨後或積水形成的潮濕區域。例如《大戴禮記·夏小正》中提到:“湟潦生蘋。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蘋草也。”


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構成:

    • 湟:原指無水城壕(隍),後引申為低窪處。《大戴禮記》注:“湟,隍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
    • 潦:即積水或行潦(流動的雨水)。雨季時,幹涸的“湟”會被雨水填滿形成“潦”。
  2. 古文用例:

    • 《大戴禮記》以“湟潦生蘋”說明低窪積水處可滋生蘋草,體現古代對自然生态的觀察。
  3. 延伸理解:

    • 部分資料提到“湟潦”作為成語,形容水流湍急(如青海湖的湟水激流),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與古籍原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大戴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澹奧澁把下避頭不辨菽粟捕逐炒金朝燭侈矜觸類而通楚執珪大僚倒挫督察敦尚氛旄覆廕怪石橫戈闳誕後起字黃心黃鹢葭萌腳踝驕馬戒殺荊牧金石之堅金樞疾首痛心捐職烤藍阬埳雷峯夕照樂境鱗塍免冊冥雠民獻摸着石頭過河泥菖排他性僻典普門欽工全身遠禍弱肉強食桑蔭不徙三仙恃才矜己失懽使靳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睡語韬伏甜馨蜩蚬通呈魍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