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泥菖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菖蒲》﹝修治﹞引 雷斅 曰:“凡使勿用泥菖、夏菖二件。”參見“ 泥菖蒲 ”。
泥菖是漢語詞彙,指一種特定類型的菖蒲植株,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泥菖即“泥菖蒲”,屬于菖蒲類植物,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粗壯且有香氣。其名稱源于生長環境,因長期生長在沼澤泥潭中而得名。
植物特征與用途
菖蒲根莖可作香料或入藥,但泥菖因藥效或質地問題,在《本草綱目》中被明代李時珍引述強調“勿用泥菖”,提示其可能不適合藥用。
生長習性
泥菖適應惡劣環境,能在沼澤泥潭中存活,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與生存能力,甚至無需頻繁照料。
相關辨析
菖蒲按生長環境分為水菖(山溪)、石菖(石縫)和泥菖(泥沼)等類型,泥菖是其中與泥沼環境深度結合的品種。
文化意義
古代文獻中,泥菖常與其他菖蒲類别并提,用于區分藥材品質,反映傳統中醫對植物生長環境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菖蒲的藥用分類或具體生長特性,可查閱《本草綱目》或植物學相關典籍。
泥菖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用軟泥塑成的菖蒲花”。泥菖也可以泛指用泥土塑造的各種花朵。
根據《康熙字典》,泥菖的部首是“艹”,表示植物。它的筆畫數是“12”。
泥菖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一般認為它是根據實物而起義的。泥菖既有實際存在的軟泥塑造的菖蒲花,也有文字意義上的泛指。這個詞語在古代文化中有着豐富的象征意義,常出現在詩詞、畫作等藝術形式中。
泥菖的繁體字是「泥菖」,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并沒有做太多的變化。
根據曆史考證,泥菖在古代的寫法比較多樣化,主要有「泥蔥」和「泥菖」兩種形式。
1. 他用泥菖塑造了一束栩栩如生的花卉。
2. 在這幅名畫中,畫家巧妙地運用泥菖的形象,給人們帶來了一種美妙的視覺享受。
泥菖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一些詞語,例如:泥菖花(用泥土塑造的菖蒲花)、泥菖蒲(指泥土塑造的菖蒲花)、泥菖蕈(指泥土塑造的蕈類植物)等。
近義詞:泥塑、軟泥花
反義詞:真實的菖蒲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