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蟬。《周禮·考工記·梓人》“以旁鳴者” 漢 鄭玄 注:“旁鳴,蜩蜆屬。” 賈公彥 疏:“雲‘旁鳴蜩蜆屬’者,此即蟬也,蟬鳴在脅。”
“蜩蚬”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語,其拼音為tiáo xiǎn。根據權威詞典解釋,它的基本含義為“即蟬”,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昆蟲“知了”。
補充解析:
注:由于“蜩蚬”屬于生僻詞組合,若您是在古籍或地方文獻中遇到此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核實其引申義。日常交流中使用标準詞彙更易被理解。
蜩蚬這個詞在漢語中是指昆蟲蟬和蚬的合稱。
蜩蚬(tiáo xiǎn)由兩個漢字組成,蜩(tiáo)指的是蟬,蚬(xiǎn)指的是蚬。
蜩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1個筆畫;蚬的部首也是蟲,總共有15個筆畫。
蜩蚬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蜩》,蜩蚬在古代漢字中的繁體寫法為蟬蚬。
在古代,蜩蚬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含義與現代相同。
1. 夏日午後,蟬聲鳴叫,蜩蚬齊鳴,萦繞在鄉村田園之間。
2. 潮漲時,大量蚬在海灘上聚集。
組詞:蟬鳴、蚬殼、蜉蝣、蟬聲、小蟲。
近義詞:蟬蟲、遙遙。
反義詞: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