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燭的意思、朝燭的詳細解釋
朝燭的解釋
早朝時照明之燭。 唐 杜甫 《骊山》詩:“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朝燭,當音‘朝覲’之‘朝’。凡朝在早,則秉燭而受朝,今地下幽閟,無朝見之燭也。”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燭的解釋 燭 (燭) ú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着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台。風燭殘年。 洞悉:洞燭其奸。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朝燭"是一個具有雙重意象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闡釋:
一、字面本義(晨間照明用具)
指清晨點燃的蠟燭或燈火,用于黎明時分的照明。
古時照明工具有限,蠟燭是重要光源,"朝"強調時間屬性(清晨),"燭"指代照明器物。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對宮廷生活或文人起居的描寫,如唐代詩人王維《早朝》中"銀燭朝天紫陌長"(雖未直用"朝燭",但描繪了早朝時燭火通明的場景)。
二、引申象征義(政治文化意象)
在曆史語境中衍生為宮廷政治活動的象征,特指官員早朝時使用的燭火:
- 權力儀式象征:古代官員需在黎明前秉燭入宮觐見君主,燭火成為權力儀式的标志物。如《周禮·秋官》記載"凡朝觐,贊燭",可見燭火在朝儀中的規範作用。
- 勤政隱喻:常借"秉燭待旦""焚膏繼晷"等典故,暗喻臣子恪盡職守。如宋代《冊府元龜》載唐太宗"聽朝至夜分,燃燭以決事",側面反映"朝燭"與勤政的關聯。
三、文學審美意象
在詩詞中常營造時間流逝與人生際遇的意境:
- 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雖非直寫朝燭,但"燭"已成為寄托時光情感的經典意象。
- 宮廷題材作品:如白居易《長恨歌》"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通過宮廷燈火折射盛衰變遷。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燭"字釋義:http://www.hydcd.com/cd/htm15/91726.htm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卷三十七
- 《冊府元龜·帝王部·勤政》(中華書局校訂本)卷五十四
- 《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王維、白居易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朝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朝燭”指早朝時用于照明的蠟燭,常見于古代宮廷場景。該詞由“朝”(朝廷、朝見)和“燭”(蠟燭)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即“朝會時點燃的燭火”。
二、發音與語境
- 讀音:根據仇兆鳌對杜甫詩的注解,“朝”在此處應讀作cháo(同“朝觐”之“朝”),而非表示早晨的“zhāo”。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清晨入宮觐見君主時需點燃蠟燭照明的場景,如杜甫《骊山》詩句“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暗喻逝者無法再參與朝政。
三、文化意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政治活動的儀式感,也常被用作隱喻,如杜詩通過“無朝燭”暗指權力更疊或生命終結後與朝廷的割裂。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古詩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仇兆鳌《杜詩詳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椅保強報嗣采蘩長籌蚩蚩氓赤曆雠法輴欙刺芒大公祖戴發含齒倒闆大同江敵鬥抵牾東堂桂斐蘭風性歌笙桂旗憨勁撼雷鴻寶術化易湖池京夏錦鞯窘境菌閣扛舁科參狼竄廊屋爛賞柳眉亂人耳目靡密摩厓内命婦樸渥清清早青色清聽屈客三弦傷今生道神竦心惕石犷識力訴述天盤體伏萬雉無塵衣仙凫鄉化小綠謝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