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蝸牛的别名。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雜蟲》:“蝸牛,螺蟲之有角,俗或呼為黃犢舍。”
“黃犢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黃犢舍(拼音:huáng dú shè)指蝸牛的别名。該詞源自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雜蟲》的記載:“蝸牛,螺蟲之有角,俗或呼為黃犢舍。”
字面構成:
文化關聯: 該名稱屬于古代對動物的拟物化俗稱,類似“促織”(蟋蟀)、“促織娘”(紡織娘)等,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形象性特點。
部分網頁(如)提到該詞源自《莊子·外物》的典故,并解釋為“父母溺愛子女”的比喻。但經查證,《莊子》原文無此記載,且高權威性來源均未支持此說法,建議以“蝸牛别名”為準。
《黃犢舍》是一個成語,意為土地肥沃、環境良好的牧場或農場。
《黃犢舍》的部首拆分為:黃(黑)犢(牛)舍(舟)。按筆畫拆分:黃(12畫)犢(6畫)舍(8畫)。
《黃犢舍》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一書中,描述了一個牧場環境優美且土地肥沃的場景。
繁體字為《黃犢捨》。
古時候漢字寫作“曱”,由于簡化以後的字形“或”與曱相似,所以現代使用的《黃犢舍》字形為"或"。
例句:"此地地勢平坦,河水清澈,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黃犢舍。"
組詞:黃金鄉、犢牛場、舍利塔
近義詞:繁華盛地、生機勃發的莊園
反義詞:貧瘠土地、荒蕪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