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恩戴德。 南朝 梁簡文帝 《謝敕赉錢并白檀香充法會啟》:“不任荷戴!謹啟事以聞。”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馬記室箋》:“不勝荷戴屏營之情!”
“荷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荷戴”的核心含義為承受恩德、心懷感激,常用于表達對他人恩惠的感恩之情。該詞由“荷”(承受)和“戴”(尊奉、推崇)組合而成,強調對恩德的主動承擔與銘記。
詞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梁簡文帝《謝敕赉錢并白檀香充法會啟》中“不任荷戴”,以及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中“不勝荷戴屏營之情”,均用于臣子對君主賞賜的感激場景。
使用語境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古典文學中,表達對恩惠、提拔或重要責任的鄭重感謝,帶有謙恭色彩。例如接受賞賜、委任時,以“荷戴”表明對恩德的感念與肩負責任的決心。
部分資料(如)将“荷戴”解釋為“承擔重任或負荷”,這可能是對“荷”字單獨含義(如“負荷”)的誤讀。綜合權威文獻與用例,“荷戴”更側重感恩而非單純指代責任或壓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5、6中提到的南朝文獻原文。
《荷戴》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端莊、拿捏得當。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戈”,總共有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采薇》一詩中:“匪車既駕,四牡骙骙。荷譽車前,駕言出遊。”意思是車馬行駛得很快,馬兒奔跑得很有力。在這裡,“荷戴”意指承受或負載。
在繁體字中,《荷戴》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荷戴”。
古時候,《荷戴》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荷懷”或“荷載”。這裡的“懷”字意味着負擔、擔子,與現代的“戴”字相似。古人用“荷懷”或“荷載”來形容承擔或負載的重擔。
以下是一些例句:
除了《荷戴》外,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荷花、擔荷、背荷、荷包、荷槍實彈等。
荷戴的近義詞有:承擔、肩負、擔當、負載等。
荷戴的反義詞有:輕松、解脫、放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