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杷除去柄的部分。 宋 蘇轼 《吳中田婦歎》詩:“今年粳稻熟若遲,庶見霜風來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鎌生衣。”
(2).抓扭對方頭部。十八般武藝之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山西 李通 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十六,杷頭;十七,綿繩套孛;十八,白打。”
“杷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含義:
指杷(一種農具,類似耙子)除去木質手柄後的金屬或竹制頭部,主要用于翻土、聚攏谷物等農事活動。這一含義在宋代蘇轼的詩作《吳中田婦歎》中有具體體現,詩句“杷頭出菌鐮生衣”描述了農具因潮濕天氣而生鏽發黴的場景。
屬于十八般武藝之一,指通過抓、扭等動作控制對手頭部的格鬥技巧。明代謝肇浙《五雜俎·人部一》記載:“十八般武藝……十六杷頭,十七綿繩套孛”,說明其在古代武術體系中的地位。
《杷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杏子的果核。
《杷頭》由木部和白部組成,其中,木部表示該字與木有關,白部為字的聲旁;它的筆畫總數為七畫。
《杷頭》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由杏字去掉結果的部分組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杷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化。《杷頭》在古代有時候會寫成「杷柮」,但現代漢字正體字中已不再使用此寫法。
1. 搗碎杷頭,取出杏仁。
2. 整理果核時,小心别被杷頭劃傷。
杏仁、杏子、核果
杏核、漏鬥
杏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