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斷别人的言說。《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四年》:“上騁辯必勦説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 胡三省 注:“此所謂勦説者,以人言未竟,勦絶其説而伸己之説也。”
抄襲别人的言論為己說。《禮記·曲禮上》:“毋勦説,毋雷同。” 鄭玄 注:“勦,猶擥也,謂取人之説,以為己説。”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弱齡早慧,幼學夙成,立必方正,言無勦説。”勦,一本作“ 剿 ”。 明 宋濂 《題陳忠肅公疏文跋語後》:“若夫君子小人,進退有繫於家國安危者,史臣褒貶,已有定論,茲不復勦説雲。” 梁啟超 《萃報叙》:“又報章體例未善,率互相勦説,雜采讕語。”
“勦説”(也寫作“剿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在他人尚未說完時,強行截斷對方的話并陳述自己的觀點。
指将他人的觀點或言論直接占為己有,未經原創性加工。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資治通鑒》原文及曆代注釋。
勦説(jiao shuo),是一個常用于文言文中的詞語,意思是斥責、訓斥、譴責。通常用于表達批評、指責他人的言行不當,或者譴責某種不正當的行為。這個詞語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等場合。
勦説的第一個字“勦”拆分部首是刀刂,總共8個筆畫;第二個字“説”拆分部首是言讠,總共15個筆畫。
勦説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蔔居》一篇中,描述了周朝的曆史。繁體字“譙説”也是勦説的一個變體,在一些地區或場合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勦字的古代寫法中,“勹”字的左邊還加了一橫,形成了“勽”;“説”字的書寫形式也和現代寫法不一樣,例如,字的上部分多畫成“言”,下部分還可以加上其他的部首。
1. 他毫不客氣地勦説了那個無賴的行為。
2. 教師勦説學生們要莫忘初衷,努力學習。
組詞:勦查、言辭勦
近義詞:責備、譴責、斥責
反義詞:嘉許、褒獎、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