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景的意思、滅景的詳細解釋
滅景的解釋
隱蔽形影。謂隱居。景,同“ 影 ”。 晉 陸雲 《榮啟期贊》:“常被裘帶索,行吟於路,曰:‘吾著裘者何求,帶索者何索?’遂放志一邱,滅景林藪。”《南史·隱逸傳上·褚伯玉》:“聞 褚先生 出居貴館,此子滅景雲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
詞語分解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 景的解釋 景 ǐ 環境的風光:景色。景緻。景物。景觀。景氣(a.景色;b.指經濟繁榮現象,統指興旺)。景深。 情況,狀況:景象。景況。年景。 佩服,敬慕:景仰。景慕。 高,大:景行(妌 )。 姓。 景 ǐ 古
專業解析
“滅景”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道家思想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形影俱滅,蹤迹消失
- “滅”指消失、隱匿,“景”古同“影”,指影子、形迹。因此“滅景”字面意思是身形與影子一同消失不見,達到一種無迹可尋的狀态。
- 這一解釋源自《漢語大詞典》對“滅景”的釋義,強調其作為“滅影”同義詞的本質,指“隱藏形影”或“形影俱滅”。
-
道家引申義:得道成仙的境界
- 在道家哲學和道教文化中,“滅景”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它象征着修道者達到極高境界後,超越凡俗形體的束縛,實現精神與形體的雙重升華,達到“形神俱妙”的狀态,即得道成仙。
- 此義源于道家典籍的用法。如《莊子·山木》中雖有“消迹捐勢,不為功名”的類似思想(常被後世關聯引用),而“滅景”一詞更直接地體現了道教追求的超脫形骸、與道合一的終極目标。
-
曆史文獻中的運用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隱逸高人或神仙。例如,《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上公老子序》中提到“老者,……自匿于山林,滅景淪智焉”,這裡的“滅景”即指隱遁身形,不露蹤迹。
- 現代學者王叔岷在《莊子校诠》中也指出,“滅景”與“伏藏”、“隱遁”等概念相通,體現了古代隱士或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滅景”一詞,從字面看指身形與影子一同消失隱匿,其深層則承載着道家追求超越形骸、得道成仙的哲學意蘊。它既是古代隱逸文化的體現,也是道教修煉理想境界的一種表述。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對“滅景”詞條的基本釋義。
- 漢典網 (zdic.net) - 提供“滅景”的漢字釋義及部分古籍引用背景。
- 王叔岷《莊子校诠》(中華書局) - 對道家相關概念(如隱遁、伏藏)的闡釋,有助于理解“滅景”的文化語境。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提供了“滅景”在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滅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滅景”指隱蔽形影、隱居避世。“景”在此處通“影”,強調隱匿行迹、遠離塵世的生活狀态。
2.發音與用字
- 拼音:miè yǐng(“景”通“影”,故讀作“yǐng”)。
- 部分文獻中可能标注為“miè jǐng”,但根據詞義及通假規則,“yǐng”更符合語境。
3.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隱士的生活狀态。例如:
- 晉代陸雲在《榮啟期贊》中提到“滅景林藪”,指隱退山林。
- 《南史·隱逸傳》記載褚伯玉“滅景雲栖”,形容其隱居雲間、不事權貴。
4.近義詞
“滅景”與“遁迹”“隱逸”等詞義相近,均指向隱居避世的行為。
5.擴展說明
需注意“滅景追風”是另一成語,意為“形容速度極快”(如馬疾馳),與“滅景”本義無關。二者需根據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隱逸主題的文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鞍座白萍悲抑不有擦牀蟾月乘白逞私逞縱楚三闾村媪大馮大紅日子道光狄鹽嫡裔迩年鳳響拂翟幹俸臯貔告幺革勸弓韬果樹鹄闆書悔憾澗隈節正巾車精湛盡世兒急早開臉勞動互助社老人星圖老瓦聯接臉皮薄俪對陵丘樓窗煤黑油靡費偏滞清唳任賢使能瑞命少溲涉厲食指大動説不上俟奴桃弓射鴨犆縣通貨緊縮通爽枉桡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