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嵇康傳》:“ 康 将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 康 顧視日影,索琴彈之。”後以“鳴弦揆日”稱贊 嵇康 的恬靜寡欲,坦蕩無私。《後漢書·逸民傳論》:“若伊人者,志陵青雲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猶不顯,況怨累之為哉!與夫委體淵沙,鳴弦揆日者,不其遠乎!” 李賢 注:“鳴弦揆日,謂 嵇康 臨刑顧日景而彈琴也。論者以事迹相明,故引 康 為喻。”
“鳴弦揆日”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詞義解析
典故出處
出自《晉書·嵇康傳》:嵇康在東市受刑前,三千太學生請願未果,他從容“顧視日影,索琴彈之”,展現超然氣度。後世以此形容人淡泊名利、坦蕩無私的品格。
深層内涵
該成語不僅贊頌嵇康面對死亡的鎮定,更延伸為對高潔人格的推崇,常用于比喻在困境中保持精神自由、不隨波逐流的态度。如《後漢書·逸民傳論》引用此典,強調隱士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形容人物高尚情操,如:“他如鳴弦揆日般堅守信念,不為外物所動。”
建議延伸閱讀:可參考《晉書·嵇康傳》原文及《後漢書》相關注解,進一步理解其文化意蘊。
《鳴弦揆日》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常用于形容琴棋書畫藝術家的技藝高超。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為鳥、弓、手和日,筆畫總數為21畫。
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樂府詩《長歌行》,其中有一句“鳴弦曳日”。到了後來,這個成語的含義逐漸演變為形容音樂表演中琴弦鳴奏的聲音和演奏出的高貴曲調。同時也可引申為描寫其他藝術家才華縱橫的場景。
在繁體中文中,鳴弦揆日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保持一緻,沒有任何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鳴弦揆日的字形與現代有一些區别。具體而言,字形中的部分筆畫可能有不同的形狀和排列方式,但整體上看仍然可以認出是鳥、弓、手和日這四個部首組成的字。
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鳴弦揆日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鳴弦揆日相關的單詞:
通過學習《鳴弦揆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藝術家的才華與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