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厲内荏的意思、外厲内荏的詳細解釋
外厲内荏的解釋
表面強硬而内心虛弱。《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效而寒溫不效也。”參見“ 色厲内荏 ”。
詞語分解
- 外的解釋 外 à 與“内”、“裡”相對:外邊。外因。裡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 内荏的解釋 内心怯懦。《論語·陽貨》:“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荏,柔也。”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剛。” 茅盾 《追求》四:“他自己承認
專業解析
“外厲内荏”釋義
“外厲内荏”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人外表強硬嚴厲,内心卻怯懦軟弱。其核心含義在于揭示表裡不一的矛盾狀态。
-
核心釋義:
- 外厲: 指外表表現得強硬、嚴厲、兇猛或有氣勢。
- 内荏: 指内心實際上怯懦、軟弱、空虛或缺乏底氣。“荏”本指植物軟弱,引申為軟弱、怯懦。
- 整體含義: 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強大、強硬,實則内在虛弱、膽怯。
-
出處溯源:
該成語源自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此處用以批評當時的高官外表恭敬嚴厲,實則内心怯弱,不能真正輔佐國事。
-
現代用法與釋義:
在現代漢語中,“外厲内荏”主要用來形容人:
- 表面氣勢洶洶、聲色俱厲,内心卻十分恐慌、底氣不足。
- 試圖用強硬的外表來掩飾内心的虛弱、恐懼或不安。
- 常帶有貶義色彩,揭示其色厲内荏的本質。
-
語法與結構:
- 屬于聯合式成語(外厲 + 内荏)。
- 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定語或狀語。
- 近義詞包括:色厲内荏、外強中幹、虛張聲勢。
- 反義詞包括:表裡如一、名副其實、外柔内剛。
-
例句示範:
- 面對确鑿的證據,他雖仍試圖辯解,但言語間已顯露出外厲内荏之态。
- 那個領導對下屬總是外厲内荏,遇到真正棘手的問題就退縮了。
- 侵略者的外厲内荏在人民的頑強抵抗下暴露無遺。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外厲内荏”詞條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 “外厲内荏”詞條釋義。
- 《後漢書·郎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成語原始出處。
- 《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外厲内荏”的詳細解釋與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
“外厲内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ài lì nèi rě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表面強硬而内心虛弱,形容人外表看似嚴厲或強勢,實則内在缺乏底氣或能力。這一成語常用來批評言行不一緻、虛張聲勢的行為。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這裡通過描述官員表面恭敬、實則無能的形象,揭示了成語的批判性内涵。
近義詞與關聯詞
- 外強中幹:表面強大,内在空虛(強調實力不足)。
- 色厲内荏:出自《論語》,與“外厲内荏”意義相近,但側重神态與内心的反差。
- 色厲膽薄:外表嚴厲但膽怯懦弱(更突出性格弱點)。
字義拆解
- 外:外部、表面;
- 厲:嚴厲、強硬;
- 内:内心、本質;
- 荏:軟弱、怯懦(原指植物白蘇,引申為柔弱)。
用法示例
- 描述人物:“他看似強勢,實則外厲内荏,遇到挑戰便退縮。”
- 分析現象:“某些政策外厲内荏,缺乏實際執行力。”
與“色厲内荏”的區别
兩者意義相似,但來源不同:“色厲内荏”出自《論語》,側重神态(色)與内心的矛盾;而“外厲内荏”出自《後漢書》,更廣泛指代内外表現的反差。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土粉白宣冰川學碧筳盜颉道業大智如愚蹎跌凋劇鋼釺高根搆興灌溉渠海灣橫突洪祚華而不實花炬花貌蓬心虎諕會合家種揭地掀天階廊結褵集謀急世集體主義計鄉钜坊麇居曠快稂莠醪醩勒派聯璧蓮華樂連翩六逆龍爪粟龍豬買賣婚姻馬迹蛛絲滅學内剛暖赫樸簡氣死風讓祿沙俄上價唆調陶暑天元為期不遠遺酌五色筆勿庸限次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