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強硬而内心虛弱。《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效而寒溫不效也。”參見“ 色厲内荏 ”。
“外厲内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ài lì nèi rě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表面強硬而内心虛弱,形容人外表看似嚴厲或強勢,實則内在缺乏底氣或能力。這一成語常用來批評言行不一緻、虛張聲勢的行為。
最早見于《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這裡通過描述官員表面恭敬、實則無能的形象,揭示了成語的批判性内涵。
兩者意義相似,但來源不同:“色厲内荏”出自《論語》,側重神态(色)與内心的矛盾;而“外厲内荏”出自《後漢書》,更廣泛指代内外表現的反差。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外厲内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外表上看起來嚴厲、強硬,内心卻懦弱、軟弱。它是由《史記·劉敬傳》中的“外厲内荏”一詞所衍生而來。
外厲内荏這個詞的部首是“心”和“艸”,分别是指“内心”和“植物”或“草地”。它的總筆畫數是21畫,其中“外”有5畫,“厲”有9畫,“内”有4畫,“荏”有3畫。
《外厲内荏》最早出自中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一則故事。繁體字寫作「外厲內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外厲内荏的“内”字可以寫作“內”,而“荏”字可以寫作“若”。
他看起來很兇狠,但實際上是外厲内荏,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膽怯不已。
外強中幹、外柔内剛、外剛内柔。
外表強硬、外人内細、外虎内豬。
表裡如一、堅韌不拔、剛毅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