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怨恨。語本《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唐 元稹 《誨侄等書》:“吾又以吾兄所職易涉悔尤,汝等出入遊從,亦宜切慎。” 宋 王安石 《送張拱微出都》詩:“一來裹青衫,觸事自悔尤。” 清 黃遵憲 《赤穗四十七義士歌》:“最後決意報讎同力勠,灑血書誓無悔尤。”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近常從事于翻譯,間有短評,涉及時事,而信口雌黃,頗招悔尤。”
“悔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悔尤(拼音:huǐ yóu)指過失、悔恨或怨恨,多用于描述因言行不當而産生的懊悔或對他人的不滿。其核心含義源于《論語·為政》中的“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原指減少言語的過失和行為的悔恨,後引申為對自身過錯的反思或對外界的不滿情緒。
過失與悔恨
如唐代韓愈《秋懷》詩:“庶幾遺悔尤,即此是幽屏”,意為希望通過隱居避開過失和悔恨。此處強調因自身行為産生的懊悔。
怨恨與歸咎
唐代元稹在《誨侄等書》中提到“易涉悔尤”,指言行不慎易招緻他人怨恨。王安石《送張拱微出都》中“觸事自悔尤”則包含了對際遇的無奈與自省。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典及相關詩詞注解。
《悔尤》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悔”和“尤”。它的意思是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過失感到後悔。
《悔尤》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心”和“尤”,其中,“心”屬于“心”部,表示與情感相關的字詞;“尤”屬于“尢”部,表示與駝背相關的字詞。
《悔尤》的拆分筆畫分别是“悔”:心(61)+ 行(6)、尤(4);“尤”:尤(4)。
《悔尤》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五年》:“僚曰:‘悔尤何時?”意思是問對自己的錯誤過失是否感到後悔。後來逐漸演變為後悔錯誤之意。
《悔尤》在繁體中的寫法不變,仍然是「悔尤」。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的記載為例,在古代,漢字寫作「悔」的形狀與現代有所差别,結構更為複雜,包括左右兩個部分,上面是“舟”,下面是“攸”,整體形狀更為複雜曲折。
1. 我非常悔尤昨天沒有去參加會議。
2. 在事故中失去家人的他悔尤不已。
1. 悔過自新:指在有過錯誤行為後,真心悔過并重新改正自己的過失。
2. 懊悔:指對過去所作所為感到後悔、懊惱。
3. 悔恨: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或過失感到後悔和痛悔。
1. 後悔:表達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懊悔。
2. 懊悔: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感到懊悔、自責。
無悔:表示沒有後悔、沒有懊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