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的意思、黄巢的详细解释
黄巢的解释
(?-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私盐贩出身。公元875年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率起义军南下进入福建,攻克广州,又回军北伐。881年初进入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后被唐军包围,缺粮无援,被迫撤出长安。因腹背受敌,屡战失利,不久退至泰山狼虎谷,兵败自6*杀。
词语分解
- 黄的解释 黄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姓。 笔画数:; 部首:黄; 笔顺编号:
- 巢的解释 巢 á 鸟搭的窝,亦指蜂、蚁等动物的窝;借指敌人或盗贼的藏身之所:鸟巢。蜂巢。巢窟。匪巢。巢穴。 姓。 笔画数:; 部首:巛;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黄巢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黄巢(820年—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其名字在中国历史中既代表一场重大民变,也承载着复杂的争议性评价。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背景
- 出身:生于山东曹州冤句(今菏泽)的盐商家庭,家境富裕但社会地位边缘化。他文武兼修,善骑射且具诗才,五岁能作诗,但多次科举落第,曾写下《不第后赋菊》抒发愤懑。
- 起义背景:唐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加之连年灾荒,百姓不堪重负。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后成为领袖,提出“天补平均”口号,吸引大量流民加入。
二、主要事迹
- 军事策略
采用流动作战,十年间转战十二省,避实击虚。曾攻占广州,后北上渡长江,880年攻克长安称帝,建“大齐”政权。
- 残暴统治
因军粮短缺,起义军被记载以人肉为食,设“舂磨砦”捣碎百姓作军粮。攻入长安后屠杀唐宗室及官吏,甚至焚毁宫殿、盗掘皇陵,民间有“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俗语。
- 败亡结局
883年遭唐军与沙陀族李克用联合反攻,退出长安,次年兵败自杀(一说被外甥所杀),起义最终失败。
三、历史影响
- 加速唐朝灭亡:起义持续十年,摧毁唐朝军事与经济体系,直接导致其907年终结。
- 打击门阀士族:清洗长安贵族,削弱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 争议性遗产:虽以残暴闻名,但其反抗不公的象征意义成为后世农民起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四、评价
黄巢是矛盾的综合体:既是科举制度下的失意文人,又是颠覆王朝的军事领袖;既有诗情才气,又背负食人屠城的恶名。他的起义虽未建立长久政权,却成为压垮唐朝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了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文或起义细节,可参考权威古籍或历史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义解释
《黄巢》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唐末黄巢领导下的起义军队。
拆分部首和笔画
《黄巢》的部首是“黄”,全拼是“huáng”,共有12个笔画。
《巢》的部首是“巛”,全拼是“cháo”,共有4个笔画。
来源
《黄巢》一词起源于唐朝时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他的军队被称作“黄巢军”,后来《黄巢》成为了一个专指这支起义军的词语。
繁体
繁体字为《黃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黄巢》的古汉字写法为“黃巢”。
例句
1. 当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2. 唐末的黄巢军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组词
黄巢、黄巢军、黄巢起义、黄巢之乱。
近义词
黄巾军、农民起义军。
反义词
政府军、皇家军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