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勝辭的意思、理不勝辭的詳細解釋
理不勝辭的解釋
道理不能勝過文辭。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論,盡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詞語分解
- 理的解釋 理 ǐ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條理。事理。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根據:理由。理性。理智。理論。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理不勝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lǐ bù shèng cí
- 釋義:指文章或言論中,說理的邏輯性不足以支撐文辭的華麗,即道理不夠充分,而文辭過于繁複。
出處與背景
- 該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丕的《典論·論文》,原文評價孔融時提到:“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楊、班俦也。”。曹丕在此指出孔融文采出衆,但論述能力不足,導緻邏輯薄弱。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賓語、定語,用于評價文章或言論。
- 結構特點:聯合式成語,四字結構(ABCD式),屬于中性或略帶貶義的表達。
- 常見搭配:多用于批評文風浮華但内容空洞的寫作,如“寫議論文需避免理不勝辭”。
補充說明
- 該成語強調“内容與形式失衡”,常用于文學批評領域,提醒創作者注重邏輯與文辭的平衡。
- 現代延伸義也可指口頭表達中“言辭華麗但缺乏實質觀點”的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論·論文》的文學批評背景,中的相關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理不勝辭》的意思
《理不勝辭》是一個成語,意為遇到某種情況或問題時,難以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或評論。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被某種特殊情況難住或被某種問題困擾時無法言表的感受。
拆分部首和筆畫
《理不勝辭》這個成語的主要部首是石和口,部首石可以理解為“石頭”,部首口可以理解為“口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6個。
來源與演變
《理不勝辭》源于古代文言文,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陪新津讷君讀書》一文中。劉禹錫在文中以“千累千憯】書難盡語。”的句子來表達“因書中所言過于豐富,自己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書中觀點的贊許”。
繁體寫法
《理不勝辭》的繁體寫法為「理不勝辭」。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文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理不勝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理不勝辭」。
例句
他看到那個令人震驚的畫面後,他隻能無語凝噎,理不勝辭。
組詞
辭不達意、背上說辭、理直氣壯、辭官、世辭
近義詞
說不出話來、感言無法形容、難言之隱、無法表達
反義詞
名正言順、表達自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