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obey orders and cause delay] 違反和延誤,多用于公文
違誤農事
亦作“ 違悮 ”。耽誤;失誤。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二折:“等哥哥回來,小心在意,休違誤者。”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宣喻》:“如今正當閑暇,宜預修農器,以備來歲之用,勿得違悮。”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尤喜鈔書,積巨冊,首尾端楷,若一無違誤者。”
“違誤”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正式或公文語境,其核心含義為因違反命令或規定而導緻事務延誤。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詞義
指“違反和延誤”,強調因不遵從指令或規則而耽誤事務進展。例如:“違誤農事”指因違反農時導緻耕作延誤,“違誤軍機”則指因抗命延誤軍事行動。
結構解析
由“違”(違背)和“誤”(耽誤)組合而成,體現行為與後果的雙重性。
曆史文獻例證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古代公文、軍事命令或嚴肅指令中,現代多用于法律、行政等正式文本。例如:“迅速辦理,不得違誤”。
“違誤”強調因違規引發的延誤後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嚴肅性與強制性。
《違誤》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語,指行為、言語或行動上的錯誤、差錯,特指違背規定、犯錯失誤。
《違誤》的部首為辶(辶是“辵”的異體字),筆畫數為9畫。
《違誤》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違”是由“辶(辵)”與“韋”組合而成。辶(辵)表示走路的意思,而“韋”是一種動植物纖維的名字。于是,“違”字的原意就是離開原來的道路,比喻行為不正當。
而“誤”則是由“讠”和“不”相組合。讠代表言語,不表示反義。因此,“誤”意為錯誤的言論或行為。
《違誤》的繁體字為「違誤」。
在古代漢字中,“違”字的寫法為“迋”,而“誤”字的寫法為“靹”。隨着演變和發展,現代漢字中的寫法逐漸統一為現在所見。
1. 他因為一時的違誤,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
2. 不要因為違誤而埋怨他人,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
錯誤、差錯、失誤、過失、疏忽、玩忽、犯錯
錯誤、差錯、失誤、過失
正确、合乎規定、合規、無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