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uyi] 又稱“羿”、“夷羿”。傳說中夏代東夷族首領。原為窮氏(今山東德州北)部落首領。善于射箭,神話中傳說堯時十日并出,植物枯死,河水幹涸,猛獸長蛇為害,他射去九日,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
上古夷族的首領,善射。相傳 夏太康 沉湎于遊樂, 羿 推翻其統治,自立為君,號 有窮氏 。不久因喜狩獵,不理民事,為其臣 寒浞 所殺。見《書·五子之歌》、《左傳·襄公四年》、《楚辭·離騷》、《史記·吳世家》。古代神話又謂 堯 時十日并出,植物枯死,封豕長蛇為害,羿射去九日,射殺封豕長蛇,民賴以安。見《淮南子·本經訓》、《淮南子·覽冥訓》。
後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
後羿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射日的英雄。相傳堯帝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導緻大地焦枯、生靈塗炭。後羿憑借其超凡的射箭技藝,射落其中九個太陽,拯救了蒼生。此傳說最早系統記載于西漢《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并出…堯乃使羿…上射十日。” 這使他成為勇氣、力量和為民除害的象征,“後羿射日”也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典故。
夏朝的曆史人物
在曆史記載中,後羿是夏朝有窮氏部落的首領。據《左傳》等史書記載,他利用夏王太康失德、民怨沸騰之機,奪取了夏朝政權,史稱“太康失國”或“後羿代夏”。 他同樣以善射著稱,但其統治後期因沉溺田獵、任用奸佞(如寒浞)而失國被殺。此處的“後”有“君主”之意(《說文解字》:“後,繼體君也”),表明其統治者身份。
“後羿”一詞融合了神話英雄與曆史人物的雙重形象。在漢語詞典釋義中,需明确區分其作為射日神話主角(文化象征)和夏代篡位君主(曆史人物)的不同指向,二者共同構成了該詞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特征始終與“善射”緊密相連。
參考來源:
“後羿”是中國古代神話與曆史交織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或權威百科(如搜狗百科)。
百家衣畢壤蚩尤神丑小鴨抽擇創謀除陌刺手點焊多喒耳孔房計封策符曆隔欄歸寝皓體河圖雒書鶴嘴瓶花闆肉歡氣火判羁單進入九丑陖險康衢歌朗練斂屦靈樞論歌緑桂夢撒寮丁明眸民極謀夫孔多墨研撓沮蟠結根據青覽崎崄棄言取譏讓價髯奴日闇散附桑苎翁散坐騷情深睡失理脫氫王公貴戚隗始巫山十二峯饷米相勗蕭蔘小眼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