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軍隊食用之米。《清會典事例·戶部一○五·各省兵饷二》:“每名每季添給餉米一石五鬥五升。”
饷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發放給士兵、官員或特定人員作為俸祿或軍糧的米糧。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相關概念進行詳細說明:
字義分解
合稱“饷米”,即官方定量供給的糧食,常見于軍需或俸祿制度中。
整體釋義
指古代國家財政體系下,以實物形式(米糧)發放的薪饷,主要用于軍隊補給或官員俸祿。其發放标準、時間均有嚴格規定,是古代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兵制中的饷米
明清時期,衛所兵制及綠營兵制均實行“饷米制”。士兵按月領取定額米糧(如明代衛所兵每月1石),構成其生活保障的主體。這一制度在《明史·食貨志》《清史稿·兵志》中均有詳細記載。
官員俸祿的構成
清代官員俸祿包含“俸銀”與“祿米”兩部分,“祿米”即屬饷米範疇。例如,一品官年俸米90石,七品官45石(據《大清會典》)。實物發放形式直至清末新政才逐漸貨币化。
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第10卷第128頁。明确釋義“饷米”為“舊時指軍饷中的米糧部分”。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412頁。詳述曆代饷米制度演變及財政作用。
作者陳鋒,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75-180頁。分析饷米在清代財政體系中的運作機制。
(注:因學術著作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線上資源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明史》《清史稿》相關章節。)
“饷米”是一個曆史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古代軍隊的糧食供給,即專供士兵食用的米糧。如《清會典事例》提到“每名每季添給饷米一石五鬥五升”。
二、單字拆解
三、曆史背景 古代軍饷包含實物與銀錢兩部分,其中“饷米”屬于實物軍需品,是軍隊後勤保障的核心物資。隨着貨币經濟發展,實物軍饷逐漸被銀錢替代。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已罕見于日常用語,多見于曆史研究、古籍或軍事題材作品中的特定表述。如需考證具體朝代軍饷制度,建議查閱《清會典》《明實錄》等原始文獻。
背物偪隘吡啶冰溜赪鯉瘡疠出門合轍辭避疵面滴滴打打東瞧西望東徙煩匮宮腰郭景飛仙鍋頭海潮黑叢叢覈正江沚急辭急方經濟特科就教卷摺軍徽铐鐐快手良針利改稅柳條帽六禦綠酒紅燈默觊盤腿朋煽姘合錢塘湖輕艑清謠請囑铨除敺攘讓茶任人唯親榮彈散消搖十全首坐疏犷添置投石超距媮嫷頽寝兔子尾巴長不了王澤頑軍委決不下委綴仙娥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