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雒書的意思、河圖雒書的詳細解釋
河圖雒書的解釋
見“ 河圖洛書 ”。
詞語分解
- 河圖的解釋 儒家關于《周易》卦形來源的傳說。《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 傳:“ 伏犧 王天下,龍馬出 河 ,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
- 雒書的解釋 洛書。儒家關于《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雒,通“ 洛 ”。《漢書·五行志上》:“ 禹 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參見“ 洛書 ”、“ 河圖洛書 ”。
專業解析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的兩幅神秘圖案,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學思想,常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源頭符號之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河圖
- 基本釋義
傳說中黃河出現的祥瑞之圖。據《周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負圖而出,其背有黑白點構成的奇異圖案,伏羲據此創制八卦。
- 字形溯源:“河”指黃河,“圖”意為圖案,合稱“河圖”。
- 象征意義:代表天地空間秩序,以黑白點陣排列,暗含陰陽五行之理。如《漢書·五行志》稱其“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對應五行方位。
二、洛書
- 基本釋義
洛水中神龜所負之書。傳說大禹治水時,神龜現于洛水,背甲有紋如字,禹據此制定《洪範九疇》,建立治國法則。
- 字形考據:“洛”指洛水,“書”即文字符號。“雒”為“洛”的古寫,二者通用(如《三國志》載“漢火德忌水,故改‘洛’為‘雒’”)。
- 結構特征:呈九宮格布局,縱、橫、斜三數之和均為十五,為最早的三階幻方,體現宇宙平衡觀。《易緯乾鑿度》稱其“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三、文化關聯與哲學内涵
- 宇宙觀與數理象征
河圖洛書通過數字排列構建時空模型:
- 河圖為“體”,以五居中,象征生生不息;
- 洛書為“用”,以九為極,揭示變化規律。
二者共同構成《周易》象數體系的基礎。
- 曆史文獻佐證
《尚書·顧命》記載周成王駕崩時陳列“天球、河圖”,證實其作為王權象征的權威性;漢代谶緯之學更将其神化為天命符瑞。
四、學術研究價值
現代學者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源于古代星象觀測或數學圖騰。數學史家錢寶琮指出洛書幻方結構早見于公元前2200年的中國占卜術,而考古發現的安徽淩家灘玉版圖案(距今5300年)亦被推測為河圖洛書的原始形态。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河圖""洛書"詞條
- 《周易·系辭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政烺《論易叢稿》中華書局
- 安徽淩家灘遺址考古報告(《考古學報》2000年第1期)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學術著作需通過圖書館或數據庫獲取,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河圖雒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發音:hé tú luò shū
- 字面解釋:
- “河”指黃河,“雒”通“洛”(即洛水),“圖”與“書”分别指代圖紋和文字。
- 整體可理解為與黃河、洛水相關的神秘圖文。
- 引申含義:形容著作或典籍内容廣博深奧,涵蓋豐富的知識。
二、文化淵源
-
神話傳說:
源自《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河圖:相傳伏羲時黃河出現龍馬,背負神秘圖紋,伏羲據此創八卦。
- 洛書:大禹治水時洛水浮現神龜,背有文字,禹依此作《洪範》九疇。
-
曆史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秦始皇曾獲《河圖雒書》,認為其蘊含治國智慧,遂藏于宮中。
三、使用場景
- 多用于贊譽典籍或學術著作的博大精深,例如:“這部百科全書堪稱當代河圖雒書。”
- 在文史研究中,常與“河圖洛書”混用,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向(神話符號或成語比喻)。
注:“雒”為“洛”的古字,二者在部分文獻中通用,但現代多寫作“河圖洛書”。
别人正在浏覽...
卑瑣辯釋冰瑩跛腳不沙層飽虿芒倡引差銀呈請崇用出陳易新捶胸頓腳出死入生撺調丹鴻厄急耳也革委會謌謡隔置宮館觀衆席故識漢火鴻信黃麻肩注叫天子金豆敬遜久許救應絶美扛喪匡賛款率老祖宗累迹漓漓拉拉龍邛镂牙緑白摩砻目亂精迷傾觖欽依人犯日飲亡何室孫識習示谕書方水蟲私會桃闆蜩蝒通變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