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問;問候,問安。《漢書·蒯通傳》:“ 趙 武信君 不知 通 不肖,使人候問其死生。”《後漢書·黃琬傳》:“時司空 盛允 有疾, 瓊 遣 琬 候問。” 宋 曾鞏 《福州回曾侍中狀》:“雖有心誠嚮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儒林外史》第一回:“ 時知縣 又辦了幾樣禮物,送與 危素 ,作候問之禮。”
“候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候問”指問候、問安,常用于表達對他人的關切或禮節性探望。例如:“時知縣送禮物作候問之禮”()。部分文獻中也有“訊問”的引申義,但現代使用以“問候”為主()。
古代典籍
近義詞與語境
與“問候”“問安”同義,多用于正式或書面場景,如宋代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提到“無書記候問之禮”()。
“候問”是帶有古語色彩的詞彙,核心含義為問候,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查閱《漢書》《儒林外史》等文獻()。
《候問》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具有以下含義:等待詢問、等待回答的情況。
《候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言”。根據《康熙字典》,《候問》共有11筆。
《候問》源自古代漢語,起初用于描述等待對方回答的情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較多。隨着時間的推移,《候問》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候問》的繁體字為「候問」。
在古代,漢字《候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經曆了演變。然而,無論古代漢字的寫法如何,都能準确表達等待詢問的意思。
1. 他焦急地等待着老師的候問。
2. 我們提前準備好了答案,隻等待領導的候問。
常見的組詞有:
1. 候選人:等待被選中的人。
2. 問候:向他人問好。
3. 追問:一再追問問題。
近義詞有:
1. 等待:等候、等待别人的到來。
2. 盼問:期盼着對方問詢。
反義詞是:
回答:回答他人的問題、解答疑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