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呶呶的意思、呶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呶呶的解釋

[talk on and on foolishly and tediously] 指人沒完沒了的講話,惹人讨厭

詳細解釋

(1).多言;喋喋不休。 唐 柳宗元 《與韋中立書》:“﹝僕﹞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下》:“臆説呶呶,孰知真是。”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 訥親 覆奏,先後呶呶萬言,無一要領。” ********* 《患難馀生記》第二章:“小冊子作俑于前,機關報呶呶于後,何苦來!”

(2).喧鬧聲。 唐 盧仝 《苦雪憶退之》詩:“病妻煙眼淚滴滴,飢嬰哭乳聲呶呶。” 元 薩都剌 《奉次王先生海南還桂林道中韻》:“空山幽響落林柯,蠻犬呶呶吠碧蘿。”

謂撅起嘴巴示意。 茅盾 《速寫》:“他的同伴……對 金百順 呶呶嘴巴,似乎說:‘走罷!何必進去呢!’” 李雲香 《燕子飛在電杆上》:“ 小燕 從被子後面翻出一個白布包包放在床上,又呶呶嘴向 萬如 說:‘快穿穿試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呶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náo náo,屬于疊詞形式,主要含義為:

  1. 形容說話唠叨不休
    多含貶義,指人反複、冗長地說話,令人感到厭煩。例如:“他整日呶呶抱怨,讓人難以忍受。”
    常見于成語“呶呶不休”,如:“會議上他呶呶不休地重複觀點,耽誤了進程。”

  2. 古義中的喧嘩聲
    在古籍中,“呶”可單獨表示喧鬧,如《詩經·小雅》有“賓既醉止,載號載呶”,此處“呶”指醉酒後的叫嚷聲。

使用注意

若需更具體語境分析,建議提供例句以便進一步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呶呶的意思

《呶呶》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說話不清楚、口齒不清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兒童或有口齒不清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呶呶》的部首是口,共有6個筆畫。

來源

《呶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方言詞彙。最早用來形容大人需幫助的幼童或有口齒不清的言語。

繁體字

《呶呶》的繁體字是「吶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呶呶》通常寫作「嬲嬲」。

例句

1. 他才兩歲,說話還很呶呶。

2. 小明的弟弟剛學說話,很可愛,但還有些呶呶。

組詞

相呶呶(形容說話聲音連續而不清楚的樣子)

呶呶不休(形容一個人說話不停)

近義詞

口齒不清、口齒不清楚、說話含糊、口齒不清的

反義詞

口齒伶俐、善辭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